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一帶一路”傳遞生態理念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01  

        環保是全球性問題,需要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共同努力行動。而“一帶一路”戰略完全可以成為凝聚這些努力和行動的紐帶

        中國于2013年正式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之后,沿線國家不斷掀起合作熱潮。在經濟合作一馬當先的前提下,其他方面合作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維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文化融合、社會責任以及生態友好的關系。

        “一帶一路”沿線的環境保護是一個容易被忽略又絕不容忽視的問題。對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提出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實現“五通”的過程,也是中國和沿線國家尋求共識的過程。而生態環境正是大家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環境遭到破壞,即使經濟合作成功了,也難以凝聚民心。歷史表明,大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的做法,常會直接傷害國民感情,最終也給經濟合作帶來負面影響。

        今天的中國已經把生態文明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中國政府明確表示在投資貿易中要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是明確提出,必須從全球視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綠色發展轉化為新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新優勢。

        跟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比,中國在環保方面的優勢首先在于積累了更多教訓和經驗。過去30多年,中國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呈現出集中爆發的態勢。水源、土壤、空氣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據中國環保部數據統計,2013年京津冀所有城市空氣質量均未達標。最近幾年在中央高度重視和大力整治下,情況有所好轉。仍以京津冀為例,2014年區域內13個主要城市的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跟2013年相比上升了5.3個百分點。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結果和成本,保護和治理環境的緊迫和難度,中國人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中國的優勢,還在于在區域內較早借鑒并探索了綠色發展。“一帶一路”沿線的大多數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都可以通過中國得到先進的環保技術和實用理念。去年在北京召開的APEC會議,就采納了由中國政府牽頭提出的倡議,建立亞太經合組織綠色供應鏈合作網絡,利用采購方的力量,實現環境績效改善。這一設想有利于區域內利用市場手段、幫助各國實現綠色轉型。

        此外,中外民間環保合作也進入到新的階段。借助中美環保合作契機,美國環保協會參與了中國首個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并幫助中國建立了碳排放交易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經過20多年的努力和付出,中外民間組織和智庫已經在環保合作中建立起自己的聲譽,開展富有成效的工作。民間組織和智庫具有公益性、非營利性、志愿性等天然屬性,更具親和力,便于與沿線各國不同利益、觀念的社會群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增進了解,構建和諧共贏的關系。

        環保是跨越國家界限的全球性問題,需要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付出共同的努力和行動,而“一帶一路”戰略完全可以成為凝聚這些努力和行動的紐帶。決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中國,理應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追求生態文明,共同建設綠色絲綢之路,進而為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弗雷德·克虜伯 美國環保協會主席、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全球領導力杰出訪問研究員)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