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新型城鎮化建設如何面對“鄉愁”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01  

        瀏覽互聯網,“浙江海鹽新型城鎮化標準體系建設富有成效”、“朔州農業發展銀行注資8000萬支持右玉城鎮化建設”、“牡丹江市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有序推進”等新聞不斷見諸網頁,新型城鎮化建設正如火如荼展開。

        然而,新型城鎮化建設如何堅持以人為本?如何處理好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的關系?如何“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近日,在第十七次北京學學術年會上,“新型城鎮化建設要記得住鄉愁”這一議題引發熱烈討論,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學者。

        鄉愁實質是地方和文化認同

        當前,快速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這個引擎的飛速運轉要堅持“以人為本”,而鄉愁恰恰與人們的情感聯系最為緊密。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城鎮化建設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學者認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審美層次的“鄉愁”一詞,出現在官方決策平臺上,體現了中央堅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理念,從學術范疇挖掘鄉愁的深刻內涵,對貫徹落實中央這一精神,有重要意義。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李蕾蕾認為,中國經歷了30余年快速城市化、工業化的巨大變革與轉型,在目前的社會語境下,鄉愁正是民眾面對社會變遷的復雜情感和心理狀態。在她看來,鄉愁由故鄉地理、童年歷史、公共生活和情感記憶四個要素構成,鄉愁的本質暗含理想之鄉與真實之鄉的對比、愁與樂的情感或記憶矛盾、空間流動與穩定棲居的張力、主體性的變動與多重,以及家國尺度的轉換等各種復雜特征。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司徒尚紀認為,鄉愁是指對家鄉的思念、對故土的眷戀、對原鄉風物的追憶等不舍的情懷。山、水、鄉愁的組合,實質是一種生態文明,一種協調、和諧的人地關系,其深層根源是人們的地方認同和文化認同。

        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耿波看來,鄉愁在中國古典文化中屬于人生審美化的范疇,是人們離鄉若干年后對村落的美好反思和回憶,其本身是美的。而在新型城鎮化語境下,鄉愁既意味著對故鄉的眷戀與欣賞,也包含著對當下處境的滿足,這樣的鄉愁才是美的,而不是怨的。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