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李建偉:中國鄉村建設的出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08  

        中國是文明古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中華文明源自農耕,根脈系于農耕。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對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即使在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的今天,農耕文明仍然是我們繼續前行的精神港灣。

        過去十年中國的城市建設并沒有帶動鄉村的發展,反而使鄉村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首先是人才被掏空。有一些技能和高分的考生來到了城市,就再也不回去了,使農村的文化水平直線下降;其次是勞動力被掏空。年輕人都到城市來打工,農村成了老弱病殘、留守兒童的棲息地;此外由于糧食生產掙不到錢,大量的土地被閑置,家園破敗。世世代代以農耕為主的農民不想再生活在農村,不想再種地了。毫無疑問,中國農業正在經歷一場歷史巨變,而我們的傳統農業正在這場歷史巨變中逐漸走向滅亡。隨著未來幾十年,農業人口的大規模減少,我們將看到無數村莊的消失,古老的農業文明正經受著歷史上最為嚴峻的考驗!

        全球從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直到今天的科技文明乃至生態文明,一切都在發生著不可逆轉的變化。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問題當然不是作為風景園林師的我們可以解決的。要保證農民的生活,生產和經濟發展,更多的是要解決政策問題、土地所有權問題和城鄉關系問題等等。硬性地保護幾個村落也許有可能,但大量的村落是不可能靠國家花錢來保護的。農業的發展關系到國家的發展,農業應該作為一種文明得以傳承,更應作為一種景觀予以保護。而保護農業景觀,就要留住農民以及農民的生活方式,要讓農民過得比城里人好才行。從全球的發展狀況來看,可供參考的發達國家的經驗有很多。我們在規避相應弊端的同時,應根據中國自身的歷史文化、自然條件及國家體制等方面的因素,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的鄉村建設的發展出路。

        第一、農業是資源型行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自然條件。雖然我們已經脫離了靠天吃飯的時代,但適宜的自然條件仍然是農業發展的基礎。那么我們首先就要解決哪些是農業生產的保護區,需要禁止其他行業進入以及哪些地方不適合農業生產,這需要國家有宏觀調控的總體思路,這和市場化的經濟運行并不矛盾。

        在中國,大量無法進城的污染型企業都扎根在了農村。在農田中建設污染型工廠,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在很多地方出現的農業與工業混搭的所謂“多種經營”實際上是不可取的,工業與農業的交叉污染已嚴重的危及了我們的糧食安全。

        同時一些人提倡的農業進城,“都市農業”、“屋頂菜園”,這并不符合我國的現狀條件;一方面城市的土壤和水體不適合農業種植;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所帶來的污染也不適合城市高密度人群的生存。

        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我們需要重組國家的農業經濟區,將農業的細分與經濟結構、地域開發、景觀生態的優勢結合。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搞“多種經營”、“糧食自保”,特別是在一些重工業區,生態敏感區,就不適合搞農業;而一些重要的農業糧食產區也不要想方設法搞多種經營和工業化發展。比如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十堰搞汽車產業就不是很合適。同時農業也應重視資源的配置,發揮一產、二產、三產的聯動作用,協調與其他類型經濟區的關系,構建相應的區域優勢。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