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漢長安城遺址:傳承歷史文化根脈凝練西安城市精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15  

        這是一座曾被當作國都沿用了數百年的城池,作為皇城它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文景之治”“抗擊匈奴”“漢武盛世”“昭宣中興”……這里是漢長安城遺址,是漢武帝揮斥方遒的指揮中樞,是張騫打通絲綢之路的起點,更是西安恢宏大氣城市精神的根脈。

        申遺成功讓遺址煥發生機

        歷史的腳步穿越了千年時空來到今天,曾經輝煌至極的城池變成沉睡在現代都市一角的遺跡,宮殿的遺址和依舊聳立的城墻,以另一種身份變成了漢文化基因的特殊載體。

        考古學家認為,都城作為古代國家歷史的縮影,通常都是政治統治中心、經濟管理中心、文化禮儀中心以及軍事指揮中心。漢長安城遺址蘊含著大量有關漢代文化和文明狀況的歷史信息,是漢王朝制度、禮儀、文化、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的最集中表現。

        為了加快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利用,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設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的重大決策。同年8月,通過了《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決定從2012年到2020年分3個階段推進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工作,并將總面積8.58平方公里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作為特區建設的啟動項目。

        之后短短3個月內,漢長安城遺址上9個村共3380戶群眾、1.5萬人為了申遺夢,舍小家為大家。搬遷之快、群眾情緒之平穩,備受贊譽。與此同時,安置房建設也全面啟動。

        以遺址保護為著眼點、以改善民生為立足點,西安加快實施遺址區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把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利用工程打造成一項集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城市建設、生態提升、產業培育和民生改善為一體的綜合工程。

        完整保護漢長安城遺址的遺跡本體、整體格局和歷史環境風貌,逐步把漢長安遺址規劃建設成為具有“真實性、可讀性和可持續性”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區,完整體現遺址的歷史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有效實現遺址的社會教育功能。在遺址區內進行環境整治和綠化,使漢長安城遺址成為西安市區內面積最大的生態環境優化區和區域文化功能區,實現遺址保護與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2014年6月22日,由中國、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申遺成功,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和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西安5處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因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遺毅然搬遷的1.5萬西安市民得到了最高的褒獎和最大的回報。

        2014年年底,漢長安城國家遺址公園又被列入全省30個重大文化項目。西安,正舉全市之力,將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成為彰顯華夏文明的文化工程,展示西安形象的生態工程,惠及人民群眾的民生工程,這座2000多年前的都城遺址將重新煥發生機。

        保護性展示讓遺址“活起來”

        漢長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歷史上建都西安的13個王朝中,10個王朝以漢長安城為都。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現存規模宏大、遺跡豐富、格局明確、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統一帝國的都城遺址。

        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漢長安城南部的4座城門,即西安門、霸城門、直城門和宣平門在考古勘測中逐漸確定了位置。去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未央宮,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考古勘探。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近60年大規模考古工作的成果顯示,目前漢長安城遺址中的未央宮、長樂宮和桂宮等已經基本探明,城北部兩座主要市場東市、西市也已經基本勘探清楚。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未央宮進行了重點發掘,皇帝處理政務的前殿、皇后居住的椒房殿、皇室官署少府、中央官署,還有相當于國家圖書館的天祿閣、以及相當于國家檔案館的石渠閣等,都已經基本確定位置和布局、形制。

        市民劉光平曾住在遺址區里的大劉寨,搬遷后他常來遺址區轉轉,7月10日下午在少府遺址區里,他指著保護性展示區里的展示結構說:“你看,這上面看見的樣子和地下2米深的情況是一樣的,這里有磚,那邊有柱石,地下絕對也是這樣的,政府就是要用這種方式把地下的結構表現出來。”60多歲的劉光平不知道這是一種叫做“地面模擬復原展示”的表現手法,卻能清楚地說出內涵,從這種角度講保護性展示已經起到了它的作用。

        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宣教部部長高亞平說:“這幾年我們通過回填覆土、加固保護,原址展示,地面模擬復原展示,標識展示等方式對遺址區內的遺址點有針對性地做了100多處保護展示。”

        隨著一座座宮殿逐漸在人們腦海中清晰,大遺址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也在逐步突顯。西安市文物局局長鄭育林在自己的著作《喚醒遺跡——城市化背景下的大遺址保護與利用問題》中寫道:“就中國目前所有的歷史文化名城來看,幾乎都是歷史悠久的人類繁衍生息之處,都存有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有些甚至還存有大量的自然界演變的遺跡。就西安市的情況來看,整個主城區城市規模為400平方公里,實際上與這400平方公里相疊加的周秦漢唐四大古代都城遺址,以及相應的帝王陵墓區,總共占地約達230平方公里。在這樣的城市里,城市發展與古跡遺址保護就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問題。”

        目前漢長安城遺址已探明的重要遺址點有46處,城墻和一些大型夯土遺跡依然清晰可見。根據考古專家探測,城內僅未央宮的面積就是北京紫禁城的6倍,宮內亭臺樓榭、山水滄池,壯觀無比。尤其是未央宮前殿,至今殘存的夯士臺基最高處達15米,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00米,作為漢長安城的最高點,當年漢武帝就是在這里指揮漢軍反擊匈奴,完成帝國擴張的偉業。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