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解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8-21  

        海綿城市的概念由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于2012年率先提出,他著有專文《誰先創造海綿城市誰先贏》。概念提出后,很快得到廣泛認同,臺灣環保團體進而提出了“海綿臺灣”的口號。這一概念近年在大陸也得到關注和響應。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能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的概念及其由來

        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基于以下幾個目的:

        一是緩解城市內澇。近些年來,逢雨必澇已成我國大中城市的痼疾,據住建部2010年對國內351個城市排澇能力的專項調研顯示,2008年至2010年,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其中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很多城市對雨水的吸蓄能力差,下水道又不完善,河道承接能力不足,“城中看海”現象非常嚴重。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吸蓄雨水,提升防洪能力,削減江河徑流量,減少城市洪澇損失。

        二是改善熱島效應。如果地下儲存了大量的水資源,夏季的城市便能夠快速地、很好地降溫,降低氣溫等于節約空調用電,節約空調用電等于減少發電時的資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三是節約淡水資源。目前我國城市非常普遍的情況,是地面被水泥、瀝青、地面磚等覆蓋,滲水能力喪失;城市對雨水采取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從管道里集中快排。城市建設的不合理造成一方面易澇點多,內澇嚴重;另一方面又嚴重缺水,從城外調水。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補充地下水,把雨水從包袱變成財富,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

        四是削減河道污染。傳統的雨水直排,使雨水中的灰塵和雨水沖刷城市過程中卷入的灰塵直接進入下水道、河道,雨后的下水道常常堵塞,河道常常是泥沙滾滾。海綿城市建設要通過城市植被、濕地、池塘、溪流的保留和修復,通過城市土壤的過濾,削減城市的河道污染負荷,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五是優化城市生態。當前中國的城市,鋼筋水泥建筑十分密集,道路街面滲水性極差,裸露的土壤稀有,綠地蓄水性弱,城市不能正常“呼吸”。建設海綿城市是要充分發揮城市道路、街面、綠地、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讓水的自然遷徙為現代田園城市增添靈動之氣和勃勃生機,為更多生物特別是水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改善城市居民的人居環境。

        海綿城市的內涵及其外延

        建設海綿城市的核心要義,是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讓城市回歸自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海綿城市基本原則是生態優先,關鍵是提高“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具體應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保護。建設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原有的“海綿體”要有效保護。過去,城市建設追求用地一馬平川,往往會填湖平壑。現在,要尊重城市已有的山水格局,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濕地、池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受到了破壞的“海綿體”也應通過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的手段逐步修復。

        二是改造。建設海綿城市,就要將已有的城市建筑設施改造成為“海綿體”。現在絕大多數城市為了突出城市景觀,將綠地都建得高出周圍。下雨時,雨水不是往綠地里流,而是往路上流,往街上流,綠地不能涵養水份和吸塵,不能得到最好的雨水澆灌和肥料滋養。而在東京和大阪,街頭的小型公園、綠地和廣場無一例外地采用沉降式,比周圍地面低,雨水可以輕易匯聚并滲入地下。現在絕大多數城市的路面、街面鋪的都是水泥、瀝青和地面磚,透水性極差。如果能改成透水路面、透水街面,城市的地下將可容納非常可觀的地下水量。

        三是建設。建設海綿城市,就應新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如根據城市排水防澇的實際需求,提高河湖的調蓄功能,使城市之腎正常代謝。適當開挖河湖溝渠、擴充水域,促進雨水的調蓄、滲透和凈化。街道、廣場采用透水鋪裝,道路旁邊建設動植物滯留槽,屋頂建設綠地,社區建設景觀小品、雨水花壇,河流沿線建設生態駁岸、濱河綠化帶、濕地公園。總之,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以自然河流、生態廊道、道路框架、商住小區為點線面,構建合理的田園城市空間形態。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