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一帶一路"的新加坡思路:從"園區"到"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10  

        導讀:

        曾經有人不以為然地對我說,新加坡、瑞士的經驗對中國毫無借鑒意義可言,因為他們太小了。中國要想贏得尊重、征服人心,必須要謙虛學習,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國家身上的優點,雖然經驗不能簡單復制,但有益的知識、視角和思路可以助益成長中的中國。新加坡雖小,但這個“老師”值得中國認真品讀。

        在國際社會,很多國家沒有說建設“一帶一路”,但他們實際做的就是這類事情,即用產品和文化贏得尊重、征服人心。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的進程中,要善于學習,要善于從別人的有益經驗中獲取完善自身的知識、視角和思路。曾經有人不以為然地對我說,新加坡、瑞士的經驗對中國毫無借鑒意義可言,因為他們太小了;美國、加拿大的經驗對中國也毫無借鑒意義,因為他們的歷史還沒有中國的一個朝代長。如果按照上述邏輯,全世界豈不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被中國學習,因為全球比中國面積大、比中國歷史上的國家還真是沒有。因此,中國要想贏得尊重、征服人心,必須要謙虛學習,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國家身上的優點,雖然經驗不能簡單復制,但有益的知識、視角和思路可以助益成長中的中國。新加坡雖小,但這個“老師”值得中國認真品讀。

        “一帶一路”依然有粗放慣性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3年9月提出“一帶一路”至今已有兩年,有很多人問我“陸絲”和“海絲”何者優先,其實二者應該兼顧而不分孰輕孰重。其中,中國的東南沿海省份以及東南亞國家,即東盟十國是“海絲”的核心;“陸絲”的核心為中國西北五省以及中亞五國,兩翼是活躍的東北亞以及發達的歐洲經濟體。新加坡雖然作為東南亞國家,但絕不是只限于做“海絲”。在江蘇,新加坡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在直轄市天津,該國建設濱海生態城,這是“海絲”路徑。但可以預見,新加坡會到中國西北省份去做“陸絲”的標志性項目。該國不會因為自己的海港國家定位,就只做沿海地區和海洋經濟,而是中國需要什么就推銷什么,要找準中國的“痛點”。

        所謂痛點經濟學,就是人們體驗中的痛點,就是市場的盈利點以及體制機制的完善點。而中國目前的狀況是,西北省份依然慣性地專注于中亞五國,內蒙古一談合作就想到外蒙古和俄羅斯遠東,云南的發力點便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這種思路可以概括為“地緣上挨著誰,就跟誰合作”,但這不是開放的“一帶一路”思維。

        真正的“一帶一路”思維是互聯互通,不僅是物理屬性上的,更是主觀心理層面上的,即“沿線國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我們需要什么,就找準沿線國合作”。例如,內蒙古的發展需求可能是外蒙古和俄羅斯遠東滿足不了的,要找到真正能夠滿足內蒙古需求的國家和地區,如現代產業突出的韓國、文化旅游業發達的法國、社會治理先進的新加坡等。

        換句話說,西北省份要“反向學習”新加坡,以中亞五國的陸絲平臺為基礎,但要逐漸擴展到東南亞等海絲市場,增強開放意識、服務意識、商業意識,甚至是探險精神。具體來說,“一帶一路”的推進不能只按照地域、區域劃分,而要按照需求劃分,就好比作為西北省份的寧夏,他的主要合作國家是22個阿拉伯國家,而阿拉伯國家基本全是“海絲”國家。因此,需要細致分析沿線國家對中國的需求,它們究竟有哪些優勢,要讓沿線國家與中國的相關省份充分互動起來。

        在實踐中,“一帶一路”必須要摒棄四個字:過剩、不足。現在很多中國專家一說到該戰略,就認為它是要轉移過剩產能、彌補能源資源的不足,這本身是對該倡議的誤解。以往中國在沿線國家修建公路、鐵路、大壩、電站、港口、運河等,這些重資產項目必然要穿越一些敏感區域,必然涉及到原住民以及生態移民等復雜問題,當地非政府組織就會持強烈反對態度,對華不友好的組織就會借題發揮。但目前,中國基本上是“重裝出行”,如瓜達爾港、尼加拉瓜運河、科倫坡港、中巴經濟走廊、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項目、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等,不論我們怎么低調描述這些項目,別人都不會小視的,都會聯想到中國的地緣戰略意圖,項目除商業風險之外附帶了諸多的政治風險。因此,“一帶一路”需要一些如絲般輕盈的輕資產項目,需要一些能載入史冊的標志性項目。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