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閻景娟:園林是一種志趣一種生活態度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10  

        《園林與風景名勝分典》是《中華大典·林業典》中的一個“另類”。說它另類獨特,是因為它要面對和處理太多的要素,從自然到人文。記得當年請教一位園林學權威,老先生堅決不同意將園林內容放在《林業典》名下。這不無道理,但要看怎么講。《牡丹亭》的戲文說:“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園林設計要處理的植物、建筑、水體、土地4個基本要素中,唯有植物可以單方撐起一個園林——花園。把如何利用這些樹木花草的資料匯集在《林業典》中總是沒錯,《林業典》又怎可少了園林這樣精彩的一方天地?

        《園林與風景名勝分典》分成園林綜述總部(設理論、技術等部)、園林植物總部(設常用木本草本植物、配置及植物小品等部)、歷代園林總部及風景名勝總部(設人文、山林、水文、泉石風景等部),兩冊373萬字。

        從受命負責編纂到成書出版,整整8年。豐富的文獻資料引發的思索和頓悟時的靈光耀動,帶給人不期而遇的驚喜。

        最大的感悟來自古人對自然與人關系的認識。從老子開始,中國傳統思想中就存在著一脈排斥技術,強調“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生活智慧。這是對當今科技至上主義的一種批判。《園林與風景分典》中雖列了技術部,但是通觀整典,你會發現,技術甚至一座具體的園林都并不那么重要。中國古代園林傳遞的是理想的、語言的、詩學意義上的觀念,實踐著中國人的一種返璞歸真、悠然自得、隨意自在的棲居哲學。作為實體的中國園林是理想的人類存在狀態的一種具象,一種物質載體。

        正如買來一件樂器,并不意味著買來了美妙的音樂。一座精美的園林竣工,并不意味著擁有者可以從此詩意地棲居。可以看到,最受稱賞的園林符合兩個必要條件。

        一是“極天然之致”。古人認為,能夠“壓天下”的園林是“極天然之致”的。洛陽名園中,苗帥園為第一,因為有“大樹百尺對峙,望之如山,竹萬余桿。有水東來,可浮十石舟。有大松七,水環繞之。此數語勝概,已自壓天下矣。” 營造園林,模山范水,純屬不得已之事。一旦有機會,人們還是更愿意親炙自然。明代王世貞指出,描寫自然山水的語言文字無論多出色,都不能勝過自然山水本身。而被優美的語言所描寫的園墅,更是當不起、接不住那些美詞美譽。這就是“凡辭之在山水者多不能山水,而在園墅者多不能勝辭”。原因很簡單:“人巧易工,而天巧難措也”,園林也是一樣。

        二是快然自適。園林是一種生活態度,“自適其適”是至上原則。人們看重的是在園林空間中度過的時間,那種物我相值時產生的愉悅:“亭臺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志”。以物的占有為目的的名園,已失去園林興造的本意,無人游賞的名園更是受人詬病。人們稱道的是陶淵明的松竹三徑,司馬光的獨樂園。因為它們的主人實實在在地生活在其中,過著一種與山水花木相匹配的自然恬淡的生活。

        這兩個條件,更重要的是第二條。物質的擁有并不天然地帶來適意園居,人的體驗才是園林活動中的精髓。沒有園林,你可以寄情自然山水,它們遠勝于人造園林。而沒有人的生命痕跡、人的體驗和人的審美凝神,園林只是沒有生氣的物件。所以明代李預亨下了這樣一個論斷:“人生可不營園林,但不可無園林趣味。”

        什么是園林趣味?在古代,園林志趣就是山林之氣、向禽之好、林泉之志,指一種知命樂天、不以得失為懷的人生態度。在全球性環境危機的當下,園林志趣就是尊重自然、關愛環境,強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有機關系的關切與情懷。閱讀《園林與風景名勝分典》你會發現,對于我們的居住和游觀、環境與生態,古人有許多令人警醒的卓見,它們對消費社會中以對物的占有為目的的價值觀是一種有力的批判。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