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評論:景區創收 不可過分依賴“門票經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10  

         我國旅游業近年來發展迅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對于精神層面的追求逐漸增加,出游的需求也呈幾何式增長態勢。前段時間一封“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火爆網絡,更加催生了人們去親身探尋不同風景,游歷祖國乃至世界大好河山的愿景。然而在市場一片火爆的背后,我們也不得不注意到一些隱憂,正如“辭職信事件”過后,另一位網友模仿造句中所言,“錢包那么小,誰也走不了”。這可能是網友出于對于自身經濟狀況的一種調侃,空有一顆不羈的心,怎奈被現實牢牢的捆住了手腳,但從另一個側面,我們是否也能感受到,國內一些景區的高票價,已經讓一些有心出游的群體望而卻步,有心無力?

      \

      圖片源自網絡

        今年恰逢國家發改委規定的旅游景區票價三年一調整的“解禁”年,隨著中秋和國慶假期的到來,全國又有一大批景區開始醞釀門票漲價事宜,其中不乏一些4A級以上景區。為了遏制漲價風潮的到來,中國旅游景區協會又于近日發出倡議,希望全國各4A、5A級景區可以帶頭不上漲門票價格。雖說大部分景區都響應倡議,承諾不漲價,但面臨著日益增加的運營成本,恐怕此舉這也只能稱為緩解燃眉之急的權宜之計,在景區不漲價的承諾背后,管理者卻仍有許多抱怨和擔心。

        而這些擔憂產生的原因,究其根源還是景區過分依賴于門票收入。一些大型景區的門票收入可以占到總收入的90%以上,面對日益增加的人力、維護、運營等成本,門票漲價,似乎就成了一條最為便捷而又行之有效的辦法。然而在當下,漲價似乎又是一種飲鴆止渴的做法,因為門票價格雖然漲上去了,但是景區真正用于資源保護以及配套服務設施改善的開支卻有限,據相關數據,黃山每年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門票收入用作景區保護;而云南石林景區2008年門票收入近3億元,用于景區日常資源保護支出卻僅為3000萬元左右。同時,游客對于景區門票連連看漲,但配套設施建設卻非常落后的現象也是存在諸多不滿。這似乎使得國內各大景區陷入了提價不能提質,收入增加,景區運營卻更加不順暢的怪圈之中。

        那么如何能夠破解國內景區的“門票依賴”癥狀,使景區走出經營的困境呢?其實旅游經濟所強調的是一種融飲食,交通,住宿,購買,娛樂,觀光為一體的,各方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綜合發展關系,門票收入應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旅游景區應當多發展旅游的綜合性收入,打造旅游產業鏈和衍生產品。

        在這方面,杭州西湖在這十年間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對于同行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十年間西湖相繼取消了130多個景點的門票,占景點總數的70%以上,免費開放的景區面積達到了2000多公頃。雖說免票后,西湖每年直接減少門票收入2530萬元,但隨之而來的休閑消費收入,景區商業網點收入,房屋租金等卻快速上漲,不僅填補了門票的空缺,還較之前收入大幅提升。同時,免費開放的西湖作為一個品牌,吸引了更多人到杭州旅游,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據杭州市旅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02年杭州市的旅游總人數為2757.9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為294億元,到了2011年,旅游總人數達到7487.2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為1191億元,是2002年的四倍。

        雖然由于諸多因素限制,西湖模式短期內似乎難以被復制,但也已經有景區著手打破“門票”束縛,發展多元旅游經濟,即從自身出發,提升景區景點品位,打造旅游“綜合體”,完善集散、綜合服務功能,營造休閑留人的“洼地”,從而吸引更多游客,增加吃、住、行、購、娛的創收回報,分攤景區運營成本,破除“門票”依賴。

        旅游業作為一項綜合產業,應該是在全局觀念上,綜合當地或一定區域的旅游資源一起發展,形成旅游圈。因而回歸到合理價位的門票價格,配合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以及深厚的旅游文化內涵,才是旅游業發展的常態。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