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海綿城市”建設:讓城市學會與自然相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2-17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隨著生態文明從納入“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到寫入“十三五”規劃,綠色發展的理念進一步凸顯。

        伴隨著全球特別是我國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熱島效應、城市缺水、“路上行船”等城市病開始盛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應運而生。所謂海綿城市,就是充分發揮原始地形地貌對降雨的積存作用,充分發揮自然下墊面和生態本底對雨水的滲透作用,充分發揮植被、土壤、濕地等對水質的自然凈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對雨水具有吸收和釋放功能,能夠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

        2015年4月,財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聯合發布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武漢市是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試點區面積38.5平方公里。10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海綿城市”建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

        上周五,由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主辦的“2049城市沙龍”就“海綿城市建設”的話題展開了討論。市水務局、市園林和林業局等相關單位負責人,海綿城市研究、設計、建設、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沙龍。

        嘉賓觀點

        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副處長劉青

        “海綿城市”不僅是解決水的問題

        海綿城市這個概念的提出,不僅僅是水的問題,核心問題是我們整個城市建設、管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需要我們突破一個瓶頸的問題,所以說集中在水上面問題的解決,是我們國家要求在城鎮化發展進程當中,我們要提升我們城市的品質,提高城鎮化發展一個跨階段的任務。

        武漢市在“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工作”試點城市中也是有代表性的,它“優于水也憂于水”。因此,針對于特大城市,人口稠密、城市硬化度高,水資源精確、水安全隱患多、水污染嚴重,水生態受損等特點,武漢市確定了建設“海綿城市”的總體思路:堅持一個原則,統籌三個關系,注重四個結合,構建三位一體的設施,實現六項功能。

        首先,是堅持生態為本,自然循環,規劃引領,統籌推進,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基本原則。其次,統籌協調城市的生態保護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市政基礎設施與水系統之間的關系,以及水系統和綠地系統之間的關系。第三,注重綠色生態設施,灰色基礎設施,地上設施和地下設施的有機結合。第四,構建包括低影響開發(LID)雨水排放系統、傳統的雨水管渠的排放系統、超標雨水的徑流的排放系統的三位一體的雨水基礎設施。最后,實現六個功能,六個字概括就是“滲、滯、蓄、凈、用、排”。

        “海綿城市”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空間約束和資源約束并舉,保護和恢復城市的生態,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功能。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