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建筑綠化需要“立體”指導
建筑物的立體綠化措施被稱為城市景觀綠化的新方向,近年來在多地得到倡導。11月16日,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臺了《廣西建筑立體綠化技術應用指南》,旨在為全區的立體綠化提供有操作性的技術規范。
立體綠化的概念雖然新穎,但很多市民其實并不陌生。早在2000年,桂林市就推行過屋頂綠化,但目前為止,桂林立體綠化尚處于起步階段。立體綠化遲遲得不到發展,原因何在?
城市綠化的新方向
“屋頂綠化、陽臺窗臺走廊綠化以及垂直綠墻是立體綠化的三種常見模式。”市園林局綠化管理科科長李騰釗介紹,建筑物的立體綠化指的是充分利用建筑空間(墻面、柱、平或坡屋面、窗臺、陽臺、走廊等部位),選擇攀爬植物及其他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鋪貼于各種構筑物及其他空間結構上的綠化方式。
“建筑物綠化能夠在有限的城市用地里,最大限度的增加城市綠量與生態效果,”李騰釗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不斷擴大,城市內高樓林立,綠地面積越來越少,而建筑物綠化的概念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出來的,已經逐漸成為了城市綠化的新潮流。“特別是在桂林的老城區,建筑比較擁擠,擠占了綠化用地,而作為旅游城市的桂林,有很多登高點,實施好建筑綠化,能讓桂林的城市景觀建設得到改善。”
廣西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相關課題的負責人楊帆指出,建筑物綠化已經成為未來城市綠化的新方向。“利用植物的遮擋與蒸騰作用,可以改善建筑的隔熱與防輻射作用,對于一些新建建筑的設計,綠化植物甚至可以部分取代建筑物內隔熱層的功能。”楊帆說,“建筑綠化不僅可美化城市大環境,還可改善自己家的小氣候。”
被稱為“第五立面綠化”的屋頂綠化,是立體綠化中最常見,也是市民最感興趣的模式之一,據李騰釗介紹,早在2000年,桂林市就推行過屋頂綠化,但目前為止,桂林立體綠化尚處于起步階段。
立體綠化推進難
立體綠化遲遲得不到發展,其中不乏缺乏統一管理、市民矛盾等問題。
記者走訪發現,市內不少小區的建筑物上,市民早已自發地將屋頂改造成了“空中菜園”。在七星區某小區的樓頂上,赫然是一幅綠油油的農田景象,甚至還有市民在樓頂種植了玉蘭、桂花等樹木,這也讓這里面的住戶經常發生糾紛。“基本上就是住樓上的人在使用,我們樓下的根本上不去。”住在一樓的廖大爺忿忿不平地說。
“因為種菜,經常有水會滲透下來,而且到了夏天,那股氣味就特別讓人受不了。”除了頂樓被少數人占用,“空中菜園”也給居民帶來了其他煩惱。
這樣的現狀在社區工作人員看來,也是一個難以調解的難題。“去年小區在改造的時候,經常有居民來反映,說這里動不得那里不能動,一問之下,全是因為他們自己在那里種了菜,這讓我們的工作很難推進。”小區業委會的何阿姨無奈地說。
“建筑物的綠化涉及到了建筑物載重、防落木傷人以及植物根部、土壤和灌水對建筑物的破壞等技術性問題,這些都是需要綜合解決的。”李騰釗說。
近年來,市內一些新建小區在規劃建設的初期,就將建筑物的綠化考量在內,但是又涉及到了物業后期維護的問題。
七星新城小區內,開發商在建設初期就設計了一個近2000平方米的空中花園,這個花園高于地面三層樓高,將小區內幾棟樓的居民連接了起來。但是,空中花園卻讓物業人員犯了難。“小區的居民是很喜歡這個空中花園的,晚飯后經常去散步,但維護的代價也比較高。”小區的物業經理老丁說,“目前物業雇了一個人專門打理這個平臺,另外加上水、肥料等成本,一個月的維護費用差不多要2500元,這些費用現在都是物業在承擔。”
除此之外,立體綠化在技術上更有嚴格的要求控制,彰泰物業服務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些墻面的植物綠化,有可能對墻體造成腐蝕和破壞,而屋頂綠化也涉及到建筑物的載重等技術問題,因此小區對于建筑物綠化,持不控制,但不主張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