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正文

      新加坡重建局原局長劉太格:城市規劃師要有人文學者的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3-09  

      \

      新加坡原重建局局長兼總規劃師,國際城市規劃大師劉太格。

        “城市規劃師需要有人文學者的心、科學家的腦和藝術家的眼。尊重地貌與當地自然條件,用心去建造最宜居的城市。”3月2日,新加坡重建局原局長兼總規劃師、國際城市規劃大師劉太格做客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大家講壇”時建議,上海在城市規劃中應劃分好大小“細胞”,回避“攤大餅”,提升城市宜居性。

        城市建設先保護遺產和自然再發展新區

        劉太格曾在包括上海在內的多個城市從事過規劃項目的設計、評審。他表示,城市規劃需要從人口入手,因為人口不同,所需配備的配套設施就不同,隨之規劃方案也要因地制宜。“要做好城市開發,應遵循城市發展的步驟,做明智化的規劃方案。

        “城市建設要懂得先保護自然、遺產,然后再發展新區,而不是只關注重點項目和建筑設計,這也是新加坡在城市規劃發展方面的經驗。” 劉太格表示, 在以未來為標準,制定各市民所需活動空間。設置細胞、中心、器官、網絡的等級化結構。其中,“細胞”有助把設施、配套分散各地,而中心則是按各細胞等級配置,再者器官就是重大的基礎設施,需要嚴謹選址。再來網格為道路、地鐵。“城市規劃建設的一筆一劃,都是鋼筋所書寫的,責任重大,須先知后果才許下筆。”

        近年來,宜居城市正逐漸成為國內很多城市的發展目標。劉太格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宜居城市應該對人民、對土地都有個好的交代,要照顧人民生活上所有的需要,包括職業、住房、學校、交通和娛樂等基礎設施的功能。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注重海陸空各方面污染的控制,開發土地要做到可持續發展,不破壞生態,不污染環境,保持它的地方特色。

        上海將構建步行 15 分鐘城鎮社區生活圈

        目前,上海正在制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40),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將會更加注重城市生態格局建設,更加關注市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上海市規土局局長莊少勤表示,以往的城市規劃更看重的是經濟發展,但新一輪的上海城市規劃將會把城市的人文建設、城市魅力、城鄉社區多元融合作為目標,以社區為基本單元,打造城鄉社區生活圈,配置各類基本服務設施,促進生活、就業、休閑融合發展,營造更加便利舒適、充滿人文關懷的城市,包括逐步構建步行 15 分鐘可達、適宜的城鎮社區生活圈網絡。

        據悉,在已經發布的新一輪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綱要中,就提出鼓勵新市鎮因地制宜打造金融、科教、醫療、體育、文化等特色功能區。逐步構建步行 15 分鐘可達、適宜的城鎮社區生活圈網絡,平均規模3到5平方公里,服務常住人口5萬到10萬人,配備生活所需的文教、醫療、體育、商業等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

        生活圈內設置社區中心,作為生活圈內的綜合服務和公共活動中心。以 500 米步行范圍為基準,配置滿足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服務設施。構建無障礙、網絡化的步行系統,串聯居住區、公交站點、若干服務中心以及就業集中點,形成安全、舒適的慢行環境。鄉村社區結合村莊布局,集中配置符合農村生活生產特點的各類服務設施,構建社區生活圈網絡,提升鄉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