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正文

      俞孔堅:用“大腳革命”指引城市規劃和建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2-17  來源:西安晚報  作者:朱雪嬌  
            12月13日,(西安)市委中心組舉行學習報告會,邀請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作《大腳革命走向生態城市和美麗中國》專題報告。會前,記者圍繞報告內容對俞孔堅進行了專訪。

            俞孔堅長期致力于城鄉生態規劃設計的科研和生態重建的工程實踐,探索通過構建生態基礎設施和開展逆向規劃途徑,來綜合解決城鄉生態環境問題。

            報告會上,俞孔堅結合中外案例,從“大腳革命”的觀念變革、“海綿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民宿經濟發展、未來城市發展規劃等方面作了深入解讀,生動展示了一堂生態城市美學課程。

            何謂“大腳革命”?俞孔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之所以稱之為“大腳革命”,其實也就是把中國過去30年的城市化比做了“小腳”的過程。舊中國有一千多年“裹腳”的歷史,將女人一雙健康的腳裹成小腳,并被當作高雅化的標準。

            俞孔堅說,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需要改變思路的時代,“大腳革命”就是一場綠色革命、生態革命,要樹立健康的美學觀念和價值觀,摒棄畸形的美學標準,提倡建立在環境倫理與生態意識之上的大腳美學。“大腳革命,即是用一種樸素的概念,對‘兩山’理念和生態文明、美麗中國思想的闡釋。美麗中國,必須是生態的美麗、健康的美麗。”

            報告會上,俞孔堅還詳細闡述了他的“反規劃”理論。他說,過去40年,我們的城市的快速發展是建立在擴張的基礎上,預測人口、擴展土地、建設基礎設施、劃定各種功能區等,對生態環境、文化遺產、人的本質需求的尊重度不夠。所謂“反規劃”,并非是不做規劃,也不是反對規劃。它是一種倒過來思考的規劃方式,以生態優先為原則,以自然的承載力、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為城市發展的基礎,先建立良好的生態基礎設施,再進行進一步的城市規劃建設。這樣并不會犧牲人的利益,反而會給人類構造出更加和諧、美麗的居住環境。

            俞孔堅強調,必須先做“不建設規劃”,盡快劃定禁止建設區,特別是生態紅線,來阻止城市病態的蔓延。首先劃分出不允許開發的地塊與資源,“先確定城市開發的底線在哪兒,至于城市格局的進一步優化,則可以慢慢調整,不用傷筋動骨。”這一理念,主要針對所謂城市建設中“理想的規劃”,無數的事實證明,由于人口等難以預料的因素,理想的城市規劃幾乎不可能實現。

            傳統的規劃方式不科學,那城市應如何規劃,如何發展?“反規劃”是俞孔堅的答案:“不要確定這里能蓋住宅,那里能蓋辦公樓。先確定哪里是河流、濕地、動物棲息地、文化遺產等,這些生態基礎設施不能動,先給城市搭起綠色的骨架,然后城市就可以健康發展。”

            西安擁有一山八水難得的自然資源,提出了“北跨、南控、西進、東拓、中優”的規劃方針。針對如何保護秦嶺山水生態,俞孔堅給出了相關建議。他說,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這有賴于其所擁有的山水格局,背靠秦嶺、北面渭河,豐饒無匹。這是西安發展的基礎。他認為,劃定生態紅線、劃定文化遺產保護的范圍是西安未來發展的根本,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城市發展的方向和規模。目前西安對秦嶺北麓實行“最嚴格”保護政策,下大力氣堅決整治秦嶺北麓違建別墅,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針對西安城市景觀的設計改造和綠道建設,如何實現生態基礎設施的構造和完善?其方法是什么?俞孔堅表示,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先劃定生態紅線,把秦嶺和渭河平原的格局先梳理好,通過立法,將生態基礎列入永久保護的范圍。其次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修復,對過去由于快速發展而導致破壞的生態進行低成本的修復,避免高投入、重復性的修復。“因為大自然有著非常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城市管理者要吸取傳統的經驗和智慧,利用現代的手段和方式,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對生態進行快速修復,使其煥發原本的姿態。”

            講到“海綿城市”建設,俞孔堅說,目前中國很多城市都在遭受著澇災威脅,夏天雨水來得猛,城市的集中排水系統不能適應強降雨量,從而導致雨水管道系統癱瘓。所以城市應該回歸海綿系統,建立一個類似海綿的城市水系。他舉了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的例子說明,該公園可提供多重生態系統服務,可收集、凈化和儲存雨水,經過濕地凈化后的雨水補充了地下水層,受雨水的浸潤,可使茂盛的鄉土環境在城市中央繁衍,同時,經過巧妙設計,雨洪公園還成了市民休憩的良好去處。

            俞孔堅認為,“海綿城市”既是一種城市形態的生動描述,更是一種雨洪管理和生態治水的哲學、理論和方法體系。“海綿城市”是建立在生態基礎設施之上的生態型城市建設模式。“海綿城市”的理念必須放在綜合解決中國面臨的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問題,從區域到局地尺度上探索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以及美麗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下來理解,因此,“海綿城市”的建設也就是“海綿國土”的建設。

            西咸新區是國家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作為設計者和實踐者,俞孔堅認為,建設“海綿城市”屬于公共服務范疇,是城市必須要做的事。“海綿城市”的規劃,必須以城市現有規劃為基礎,與城市總體規劃、城市修建性規劃、城市控制性規劃結合在一起,同時必須進入法定規劃體系,否則難以落地。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應當盡量減少投資、減少工程的介入,盡量用自然的、低成本的方法。西咸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已成為全國的典型案例,所積累的經驗可在整個西北地區推廣。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