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風景園林師 » 正文

      當“規劃之父”遇上“規劃之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02  

        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因為廣州中新知識城規劃的挫折,發出了不要再叫他“規劃之父”了,他在廣州遇到了“規劃之神”的感嘆。他說的“規劃之神”就是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近日被調查、免職的原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

        為萬慶良戴上“規劃之神”帽子的是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但是披露這個細節的是中山大學地理與規劃學院教授袁奇峰。袁教授在微博上批評“出事官員”萬慶良不懂常識,規劃“瘋狂又狂妄”,山頂挖湖,山地修建百米大道,迅速引發社會關注。袁教授舉例說,廣州海珠區建設環島輕軌的項目明顯不合理,在江邊修輕軌技術上的難度可想而知。這既解決不了交通問題,又增加不了開發用地,反而會破壞濱江綠地,而且運營輕軌每年投入上億元,沒有客流支撐,成本無法收回,這分明是給公共財政制造陷阱。

        廣州之外,各地頻頻曝出“糊涂規劃”。比如,“世界生態寶庫”湖北神農架建設機場,引發輿論批評地方忽視生態保護;2013年,濟南欲在日軍侵華遺址“萬人坑”上建商業樓盤,被輿論批評后才叫停。在袁教授看來,這些亂象的出現,主要是一些地方領導把自己當成了城市“總規劃師”,真懂規劃的專業人員反倒成了畫圖工具。對一些“拍腦袋”的規劃,領導美其名曰“講政治”。

        這個“總規劃師”其實就是“規劃之神”。有了“規劃之神”,就有了“一朝天子”一朝規劃的諷刺說。業內人士很清楚,近年來普遍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每個領導都有不同的眼界、思維甚至利益,基本上不會走前任的規劃之路。一些官員走馬上任需要政績,就修改以前的規劃,提出新概念。下面“只唯上”的人則幫著進行“自圓其說”的論證,推進表面合法的程序。于是一個個“規劃之神”的“杰作”頻頻登臺亮相。

        如果說政績面前誕生“規劃之神”,這或許情有可原,畢竟有著“為人民服務”的影子。然而,糟糕的是,一些領導之所以樂做“規劃之神”,常常與利益輸送關系密切。據報道,權力尋租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更改容積率,二是改變土地用途。前者,意味著一個小小的數字改變就能給開發商帶來滾滾財源;后者,比如在很多地方以建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名義圈地,而實際做的是房地產開發,更是財源滾滾。

        無利不起早。當“規劃之神”把自己的物質利益跟政績捆綁到一起,“規劃規劃,紙上畫畫”,最終是名利雙收,那么,也就難怪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到了大陸水土不服,發出“規劃之父”遇上“規劃之神”的感嘆了。當然,在“規劃之神”眼里,所謂規劃并不是一門學問,完全是一種游戲,山頂挖湖,山地修建百米大道,這可是堪比“紅旗渠”的人間奇跡,人定勝天,誰敢說這不是了不起的政績?至于千方百計進行權力尋租,這樣的“規劃之神”更加可惡,可惡的頂級表現就是那些讓人心疼的“爛尾”工程,有的“爛尾”多年,到末了不得不花費巨資夷為平地。

        袁教授的微博曝應該是不平則鳴。他原本是廣州市城市規劃委員會一名委員,正是因為“不聽話”被取消了委員資格。而這個委員會原本有常設委員會會議,由于很多項目專家通不過,便被撤掉了?,F在的委員會由市長擔任主持人,國土、住建、規劃等部門參與其中。專家大多“聽話”,很少出現否決案,政府覺得這樣“更有效率、更可控”。顯然,這些“聽話”的專家成了“規劃之神”的“御用專家”,已經失掉了一個學者必須堅守的底線,成了“害蟲”。

        今后,“規劃之神”這頂帽子沒人愿意戴,誰戴上誰倒霉。我們需要的是“規劃之父”,而不是“規劃之神”,除非神一樣的規劃真的讓老百姓如愿以償夢想成真。或許,那些跟規劃沾邊的領導完全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是不是“規劃之神”,如果是,接下來該咋辦,想必自己已經有了現成的答案。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