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風景園林師 » 正文

      李建偉:景觀設計的場景主義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1  

        在景觀園林設計中,追求美觀似乎已成為設計師的不二之選,因而,以大為美、以奇為美演變成景觀設計行業的跟風行為。9月20日,東方園林(002310,股吧)首席設計師李建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很多設計師在以美為目標的時候往往會走入誤區,因為對美的判斷帶有很大的主觀性。

        “設計的目的更多的是在創造一個場景,一種能夠讓人的心情得以釋放的空間,無論它是喜悅還是悲憤的、希冀還是失落的。這個歸宿能夠給心情提供一個發泄或是康復的空間,這就是景觀場景之于心情的意義。”

        美并非惟一追求

        中國住房:在不少人看來,景觀設計師追求美是天經地義的;但在你看來,如果過分突出美觀會走向什么誤區?

        李建偉:在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景觀設計就是要設計出“美”的風景,而什么是美、怎么才美卻一直存在爭議。一件作品對公眾呈現以后,得到的評價也不盡相同。原因在于人們對美的判斷標準存在著不同的理解,特別是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觀更加多元、復雜。所以,如果美只是一種假定,我們也許是在追尋一種捉摸不定的表象。很多情況下,美會因人、因時、因地產生變化,因此,美與不美也并非絕對,景觀設計師不能陷入一些無謂的爭執中。

        中國住房:既然對美的標準難以把握,那么景觀設計應該如何滿足主體的需求?

        李建偉:在我看來,景觀設計決不是取消對美的追求,而是要直指人心。“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從這句古詩詞中我們不難理解月夜之風景與人的心情是一種什么樣的契合關系,而此種情境又豈是一個“美”字了得?

        因此,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所設計出的風景,怎樣才能表達出人的心情?風景對人的心情會產生何種作用?過去我們常以為風景設計只限于表達正面、積極的意義,但是人的喜怒哀樂、悲憤與失落、無助與彷徨等等復雜的情感也同樣需要景觀的慰藉。例如,康復花園就有安撫情緒、促進康復的效果。如是,將情感與風景緊密結合,設計才不會那么蒼白。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