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風景園林師 » 正文

      專家:城市建設不應突然遭遇文物考古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2  

        最近,福州地鐵屏山站考古遭遇地鐵建設趕工期的事件引發各界關注。11月30日,此前已發掘出的部分遺址正在進行切割裝箱,它們將被遷出工地,另尋合適地方保存。在工地西北側,西漢宮殿遺址的發掘還在進行中。據了解,這些遺址切割遷出后,或將在地鐵站建好后復原。當文物考古遭遇城市建設,到底如何處理才是正確的選擇?地鐵建設到底該不該為文物保護讓路?城建與文保的沖突,幾乎每個城市都要面對,難道真的就沒有兩全之策?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杭侃教授認為,問題的根源不在于誰給誰讓路。他稱一個地方的政府與相關業務人員都有責任把這個地方的城市布局與規劃,歷史的發展脈絡搞清楚,這樣就可以預先告訴大家在這一城市區域內哪塊是遺址集中區,那么就可以盡量避開城市建設好象突然遭遇文物的事情。這一事件的出現給社會帶來的錯覺,似乎這些地下文物是在城市建設當中突然碰到的,其實不是這樣。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應該對城市的發展作一個深入的學術研究,杭侃稱,這也是他一直在呼吁的事情。

        城市建設涉及多個部門和利益相關方,各方都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對于專業學術研究方面,杭侃認為專業學術研究要及時更新,不能停留在純粹的學理層面,要參與到社會的改造與建設里中去,就像今年的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理論研究得參與到社會變革里,這樣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我們過去是怎么做呢?杭侃稱,過去往往是學者們研究的非常透徹,但這些研究成果卻沒有向社會或者推廣得很不夠,,城市管理部門對于這些成果及其價值了解五了解或者了解得很不夠,公眾的認知度也不高,,所以才出現了城市建設與文物考古讓不讓路的問題。

        當文物考古遭遇城市建設,到底如何處理才是正確的選擇呢?杭侃認為我們應該首先把相關問題研究清楚,要把研究工作做扎實,同時也要促進多方面的合作??脊攀且粋€基礎性工作,除了文物考古部門外,也都應該及時了解到與城市相關的文化遺產資源,共同制定城市規劃,并及時向社會公布規劃的內容,接受輿論的監督,這樣我們就可以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杭侃介紹,不僅是福州,現在很多城市都在修建地鐵,實際上在福州這件事情出現之前,學術界已經有人寫這方面的文章,討論城市修建地鐵應怎樣盡量避開文化遺產。對于地鐵建設到底該不該為文物保護讓路?杭侃稱,文化遺產是不可復制的遺存,它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只要能夠避開,能夠讓路,應盡量避讓。

        專家介紹

        杭侃,1965年生,江蘇南通人。著名考古學家。畢業于鄭州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后入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師從宿白先生學習唐宋考古,先后獲碩士、博士學位。先后供職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現任北京大學文博學院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山西大同大學云岡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著有《中華文明傳真遼金元卷》、《中華文明傳真 兩宋卷》、《永遠的三峽》、《舍利、舍利容器、天地宮》等,發表有數十篇論文和調查報告。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