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泰斌是一位“美麗事業(yè)的追夢者”。在他的“人生一甲子”中,從事園林工作就占去了35年。35年來,他的雙眼總是緊盯著榕城的綠化、美化與香化。作為園林專家兼散文作家,他在為市民種樹栽花植草的同時,也為讀者澆灌出一棵文學之樹。這棵樹——《秋齋涌泉集》。
好比樹分七杈,花開百朵,收進本書的作品共分七輯,篇數近百。其題材指向,幾乎都與園林綠化、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文明建設有關。書名《秋齋涌泉集》,我的理解:一是作者自比馮夢龍小說中的“灌園叟”秋翁,一向愛花如命;二是作者年屆花甲,已步入人生的秋收季節(jié);三是他曾多年坐鎮(zhèn)鼓山涌泉寺,取“文如泉涌”吉祥之意,幸哉、美哉、妙哉!
泰斌從小就對青山綠水情有獨鐘,此后,進入園林部門。結合本職工作,先后撰寫200多篇50多萬字的散文、隨筆、歌詞和電視專題片解說詞。其中,多數為紀實性和新聞性較強的散文作品,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園林隨筆。若干佳作,還在專業(yè)性很強的全國同行業(yè)征文比賽中獲獎。
本書首輯《鼓山·鼓嶺》,就是他在山上工作五年多的真實寫照。涉及中美幾代人友誼的鼓嶺整治,為紀念著名作家郁達夫所建的鶴歸亭,海峽兩岸同胞共建的“相懷梅園”,堪稱風景區(qū)建設的三大成功項目。不是作為外來的參觀者,而是作為親歷建設全過程的主人,作者在《美國加德納家族的百年鼓嶺夢》《歸鶴鳴鼓嶺》和《兩岸相懷,以梅會友》三篇文章中,一一作了翔實而又生動的介紹,讀來文情并茂,感人至深。
在本書次輯《榕樹·榕城》中,作者以一個榕樹專家的身份,對榕城的前世與今生,對眾多古榕、名榕鮮為人知的故事,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堪稱榕城榕樹的長卷畫圖。當然,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城市精神的福州,其南國花木也并非只有榕樹,為此,作者引領大家登山涉水,穿街走巷,尋訪散落在榕城各個角落的櫻花、樸樹,以及俗稱“鳳眼果”的蘋婆樹等古樹名木,讓讀者更加“知我福州,愛我福州”。這些文章,既是抒情散文,又是科普小品,不是園林專家是寫不出來的。難怪著名作家郭風先生在世時,還不時向他求教,而作為《福州古樹》一書副主編的他,也總是罄其所有,為師友們提供各種寫作素材,且樂此不疲,樂在其中。
隨著福州的改革開放,泰斌有機會走南闖北,參觀國內外的園林名勝。見多識廣的他,也因此寫了不少游記。有趣的是,在他筆下,花草樹木、園林景觀始終是他的興奮點,是他文章中最華彩的部分。
泰斌眷戀故鄉(xiāng),摯愛親人,這在《鄉(xiāng)情·親情》一輯中有較充分的體現。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十分看重友情的人。郭風先生在世時,他每年春節(jié)前都會給老先生送水仙花,同時也讓我分享。有一年,他還送了當時在大陸剛剛時興、頗為珍貴的蝴蝶蘭。為此,我們都稱他是“春的使者”。這回,讀到他書稿中《最后一盆蝴蝶蘭》,才知道當年他把蝴蝶蘭全送光了,自己家里卻過了一個無花之年。就連他父親生前向他討一盆蝴蝶蘭也未能如愿。對此,作者深以為憾。但即此一端,亦足以證明泰斌為人之無私,之真誠。
我常想,這世上,凡愛花者皆是好人,既愛花又種花,同時還能為他人獻花者,更是好人中的好人。愿好人一生平安。愿泰斌的這本書,也能像鮮花一樣,給讀者送來一陣陣濃濃的春意。
畢竟,美麗的中國之夢,需要更多的鮮花,也需要更多的種花秋翁和護花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