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畢業季,既是新人招聘旺季,也是辭職高峰。與傳統的跳槽不同,“裸辭”在年輕人群中日漸走紅。他們反傳統,不騎驢找馬,以免原工作束手束腳,他們愛自由,勇于面對待業,以期過上更好的生活。
裸辭,簡而言之就是還沒找好“下家”就辭職。不找后路,意味著決然地離開。因工作壓力使得自己身心疲憊,或因工作而缺乏幸福感,選擇“裸辭”的人們正在增加。
網友熱議:裸辭是一種人生態度
你是裸辭族嗎?如何看待裸辭族?本報對裸辭一族進行了微調查。在調查的人群中,高達80%的網友表示敢成為裸辭族,但對裸辭的原因眾說紛紜。超過半數的網友認為因為職業倦怠感嚴重,需要新的挑戰。25%的網友則認為是工作壓力大,健康嚴重透支,還有20%的網友認為工資水平低,背負的經濟壓力過大。
初入職場的新人由于沒有工作經驗,生活壓力不大,所以束縛也更少,85后的網友陶子妹妹就說,“只要誰對我不滿,我就辭誰!”
在另一些網友眼中,裸辭則是一種人生態度。網友低碳世界就認為,裸辭是一種自信的人生觀。網友Muselqh也贊同這種觀點,說道,“裸辭并非因為壓力太大,而是給自己一個清凈的時間冷靜地思考下一步的人生發展,尋找真正喜歡和想要的未來,這種心態是人成熟的表現。”
更多的網友則是冷靜對待,網友琴藝師就認為,裸辭是企業和個人的“雙輸”,企業失去了人才,員工也失去了平臺。
現身說法:辭職時很瀟灑 辭職后很難熬
“裸辭的時候倒是痛快,但辭了之后,就感到肩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這是小李談他的裸辭經歷時首先提到的感受。有意思的是,小李并不知道什么是裸辭,無心插柳,自己卻成了其中的一員。
對小李來說,裸辭的決定有必然也有失誤。他說,當時自己剛剛結婚,頓時感到又多了一份家庭的責任,但“原地踏步”的工資成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瓶頸。工資少再加上自己對工作氛圍也不太滿意,就在沒和領導溝通的前提下突然辭職了。但是,小李說,裸辭也與他盲目自信有關。當時覺得自己有多年的工作經驗,應該會很快找到工作,可沒想到一等就是一個多月。
“等下份工作是最痛苦的。”小李說,辭職后的前十天,每天都泡在網上投簡歷,一有合適的就趕緊準備,等待面試。但是,有一個靠譜的工作找上門來太難了,“一個多月,一分錢也不掙,這期間的壓力可想而知。”不過,小李認為自己還是很幸運的,他對現在找的工作非常滿意。
小張對裸辭也并不陌生,甚至有點家常便飯的感覺。
小張最近一次裸辭是三個月前。她說,自己的上一份工作是在電子公司做內勤,日常工作就是坐在辦公室看看報紙、喝喝茶,非常輕松。但時間一長就覺得挺無聊,再加上掙的工資也不高,根本不能滿足生活需要,就想著要換一個。于是就在下班之后開始擺地攤,當發現這個活兒自由又有樂趣,就毅然辭了職。
與小李不同,在小張眼中,裸辭的壓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覺。她說,自己一點也不后悔,壓力會有,但自己的心態更好。雖然這段時間沒有工作,但自己報了興趣班充實自己,同時也利用這段時間,好好地思考了一下自己該做什么。
專業點評:個人要規劃 企業應關懷
首席職業規劃師認為,唯有做好職業規劃,才能走出這個惡性循環,進入良性的發展軌道。有了清晰的發展方案后,即使“裸辭”,也會胸有成竹,自己掌控著發展進退的主動權。
應對“裸辭”,企業應更加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和人文關懷,摒棄一味責怪或只要求大學生提高自己的素質來適應社會需要的做法,讓員工都能夠體面勞動有尊嚴地生活。
小編評論
雖然網絡上用“裸辭族”來描述具有共同特點的一個族群,但事實上,裸辭族卻“裸”的不盡相同。
小編看到,裸辭族大致有這么兩類,一類裸辭族是因為不滿工作現狀,追求更好的生活,他們如果不能很快找到新的工作,往往只能坐吃山空。另一類則裸得瀟灑,他們裸辭只為享受生活,因為足夠的物質積累已經無需再為下一份工作而發愁。而現實是,屬于前者的裸辭族占據了絕大多數。
雖說追求個性,認同情感體驗,是每個年輕人的共同追求。但感受需要顧及,現實更需理性。裸辭族之間的差異告訴我們,裸辭不可盲目跟風,沖動不可隨意復制。不妨看看網友總結的快樂裸辭公式:“快樂裸辭=魄力+財力+才力”,然后問問自己,我們能做到“快樂裸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