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生園地 » 正文

      我的心、我的血——留美知名藝術設計教育家胡宏述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09  

      \  

        胡宏述——留美知名藝術設計教育家簡歷:

        胡宏述(臺灣成功大學建筑48級)于1935年生于上海,畢業于臺灣成功大學建筑系,先后任教于中原理工學院及東海大學建筑系,東海建筑系在草創時期,陳其寬先生擔任系主任,胡教授是他的助手,當時的同事們現今都嶄露頭角,像是總統府資政漢寶德先生,曾任宗教博物館館長,臺南藝術大學校長,科學博物館館長、東海大學建筑系主任;李祖原建筑師,設計臺北101大樓、宏國大廈、臺北藝術大學;還有一位建筑學者華昌宜教授,在臺灣大學建筑城鄉所任教。1964年進入美國Cranbrook藝術學院設計系,1966-1968年任教于北愛荷華大學,1968年應聘于愛荷華大學,擔任設計系主任直至2003年榮譽退休。其創作豐富多樣,曾多次刊登在ID(美國)、MD(德國)、AR(英國)、JA(日本)、MagentaReview(墨西哥)等雜志,并在PA建筑雜志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家具理念競賽中獲獎。此外,胡老師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畫家,他用油彩展現中國文人畫的水墨趣味,多次舉辦個人油畫展,也曾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其立體造型作品約百件作品。在美國完成16件大型公共藝術雕塑。出版著作有《理性的美感:胡宏述的造型世界》,畫冊方面有《新技術,新意境》,《天人合一》,和《千景萬像》等。曾發表多篇與設計有關的論文,如《設計教育的新任務》、《形隨行》及在日本第六屆國際設計會議發表《有機幾何作圖—理性造型》等。

        一、臺灣設計界的先驅:一位才華洋溢的設計師

      \

        圖一:“改良式電風扇”
       

        多年來,胡宏述先生沉浸于他的專業之中。他是一位杰出的教師,身兼設計師、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哲學家、工藝師和制造者,他的作品橫跨建筑、裝置藝術、公共藝術、家具、一般產品、玩具及包裝設計。胡老師是一位勇于挑戰與嘗試新事物的設計師,不喜歡走人家走過的路。1958年胡老師大學畢業時,成大給了他研究獎學金,研究太陽能建筑,由于對物理很有興趣,所以將物理結合建筑,冬天便能利用太陽能供暖,他常在屋頂,研究如何用太陽能產生熱水。他曾在刊物上介紹太陽能多篇文章,如今太陽能建筑成為顯學,而胡老師早已在四十多年前即預知了這個趨勢。胡老師在工業設計方面,也展現出豐沛不絕的創意,而其建筑出身,又有結構與工程的背景,使得他的作品除了設計必備的感性與創意之外,又獨樹一幟的多了份結構性與理性的基礎。1962年在東海大學任教時,系主任陳其寬先生鼓勵他參加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辦的第一屆工業設計班,于是投入了工業設計的領域。其中一個作品是“改良式電風扇”,是他第一個工業設計作品,當時的風扇形狀是圓的(圖一),而胡老師創造了方形的風扇,獨特的百葉窗的設計,將風導向各個不同方向;而風扇的腳架在收的時候還可以做為行動式的提把,這件優秀的作品展覽,于1963年被刊登在中央日報上。他在四十年后,才獲知1964年曾有聯合國獎學金給他,但他從沒有收到通知,否則會改變他一生的走向。

        胡老師的步伐總是超前,他對自己的作品更是深具無比的信心。1964年到美國Cranbrook念書,人稱Cranbrook為包浩斯之后最重要的設計學校,當時他的老師選了一些包裝作品,準備送交雜志社發表,但沒有包括胡老師的,胡老師等一、兩個月沒動靜,覺得自己的作品應該被發表,就自己把作品寄到雜志社,很快便收到雜志社回信,說想看看胡老師其他的包裝設計,于是胡老師寄去之后,收到回覆說要刊登在未來的雜志,后來設計課的老師添選了胡老師的作品準備刊登,但太遲了,胡老師已捷足先登了。這篇文章是用他的包裝設計,批評美國包裝工業界,當時他出國還不到兩年。

      \

        圖二

      \

        圖三
       


        二、設計理念

        1. 少則多(Less is more)

        在畢業后,受預備軍官訓練時,才了解“少則多”,改變他的整個設計關念,從此作品被簡化。拿眼前兩杯水為例,把在左邊的一杯水慢慢的加滿到右邊的杯中,顯而易見的,少不是實質減少,而是除去妨礙視覺。加滿水的杯,在視覺上反而感覺更豐滿,有了內涵。

        2.私密性(Privacy)

        胡老師畢業之后,為了申請學校,重新做了一些設計,毀掉了以前的作品,因為覺得那些太復雜了。胡老師以兩個案子為例:第一個案子是住宅,參考兩位建筑師的作品,把它們混合在一起。一位是強森PhilipJohnson的玻璃屋(glasshouse),另一位是路易士康LouisKahn的理念:那里需要什么,就給什么,混合兩位大師的理念,一個簡單的開放空間,加上何處需要私密內庭,供給居住私密性(圖二);

        另一個每層是方形,用四十五度相重疊,從底層仰望,因透視觀系的呈現寶塔造形(圖三),從私密性來講,主要的觀念是,電梯停留的空間是在兩層之間,居住者需上半層樓,或是下半層樓,才能到達他們居住的那層,因此在兩層之間,就有了保密性。又整層樓的電梯可減少一半的停留點。



      \

        圖四:湯碗

        3.形隨行(Form follow saction)

        在早期一篇訪問中,胡老師提出“形隨行”的理念,發表之后,有人不能理解action,在將該文譯成中文時,認為應該是formfollowsfunction(形隨機能)譯者以為是作者的誤筆。而在教學時經常覺得,初學者不容易了解“機能”,所以改用“行”。其實,形狀隨行動才是一個好的設計,設計的產品外形都要跟隨“行”。胡老師舉“形隨行”的例子:他在1969年湯碗的設計(圖四),看得出它的內層已有向前傾斜具有雙層則可保持湯的溫暖,西方家庭在喝湯的時候,不能像我們喝茶一樣,端起來直接喝掉。這個湯碗的形已先將碗向前傾斜,方便湯匙舀起底層的湯,所以這湯碗的“形“已具有“行“的準備。

        《形隨行》一文在北京的清華大學美院出版的2004年10月份《裝飾》雜志上發表,文章又提到“行隨形”也同樣準確。

        4.有機幾何的理性造型

        設計到了包浩斯的時代,進入了世界性的美學時代。在這當中,透視幾何、數學的規律的掌控,影響所及建筑、設計…等各個層面,到座椅設計。在1965年胡老師曾設計了一把搖椅(圖五),極盡利用了木板本身的所有材料,是一種將力與結構融合在一起的立體表現。靠背左右的材料作為兩邊的把手,底面被切開,沒有被尼龍線來拉住它,就自然變成搖板。原本是用畫格子的方式求得曲線的(圖六),后來胡老師發覺這樣不妥,就用不同的方法劃曲線,因此發展稱為“有機幾何作圖理性造型”理論,2004年在日本第六屆國際設計會議上發表,有興趣者可在網絡上查看,查詢www.6thADC即可。從此胡老師的學生有三禁:1。不用法國曲線板.2。不許用方格子求曲線。3。不能用尺度去量測。

      \

        圖五


      \

        圖六


        5.相對運動

        胡老師曾參加太空紀念碑的設計競圖,作品隱藏著幾何的安排,由外圓與內圓所構成,內圓并沒有在正中間,是特意安排的,觀眾因此繞著外圓轉,人與內圓心的距離不斷在改變,由近而遠,由遠而近,雖然走的是圓圈,但會以為自己是繞著橢圓走。正符合星球運行的橢圓軌道(圖七),胡老師為這件作品感到很得意。這個外圓和內圓的安排(圖八)是用理性作圖法求得。

      \

        圖七

       

      \

       

        圖八

        三、大師Q&A

        大師親臨成大演講,學生們抓緊機會踴躍發言,在場師生們都對胡老師的作品與設計理念非常感興趣。

        一位學生問到,數位工具是否有助于藝術創作?

        胡老師回答:思想的產生與表達的工作是兩件事情,不能混淆。今天有各種不同的工具,用電動、氣壓的方式,可以刻任何的材料,但我們卻沒有找到一位僅有一把鉆刀的米開朗基羅。電腦可以幫忙寫音樂,但產生不出一位莫扎特,電腦只是工具,不影響思想的表達。胡老師說:給他紙盒子、里面墊了一塊濕布,一把美工刀和一些砂紙,他可以做任何事情。胡老師從來不碰電腦,“怎么開機我都不知道,依靠自己的頭腦和感受,就可以作很多事情。電腦是很好的工具,但如果你沒有感覺,再好的工具也發揮不了效果。”

        另一位土木系的老師問到何謂“智性”?

        胡老師以他教書四十多年,寫了一本《基本設計》,標題特別注明智性、感性、與理性的孕育。胡老師說:全美國基本設計的書,都注重感性,但那是不夠的。這三樣東西都包括了,你做的東西才有“靈性”。然而,每個人卻有所偏重,如果你是個理性的人,你可以走工科,如果是完全智性的人,你可以做數理方面,如果是完全感性,那就適合作服裝設計、首飾設計。然而,一個好的設計師與建筑師需要兼具智性、感性、理性三種特質。有個友人,他女兒考上MIT建筑系,問他未來該怎么規劃?胡老師回答說:她學了建筑,或許可以成為很好的主管,因為知道怎么安排空間,動線,材料之間的結合和墻面需要多少的磚,你都很清楚。做不做建筑并不是那么要緊。所以很多東西學了就是學了,你學了數學,不一定要做數學家。學了設計也不一定要做設計師。學了設計,將會是一個好主管,你如被選為大學校長,因為你會考慮到許多問題。您做了最后選擇時,要考慮到它會帶來的后果,因為學設計最主要是學習身歷其境,完成的設計要完全符合當時想像的結果。

        所以智性是智慧,就是給一個題目,你要想一想再做,做得很特別,沒有人曾做過。有些事情知道很容易,但當你不知道時,就無從下手。你知道一張紙,有兩個面,一個邊,你如何讓它的造型變成一個面、一個邊。你摸摸你的頭燙不燙,就知道你有沒有認真想這問題。第二個問題,怎么把兩個紙片結合在一起,不許用膠水或其他第三種物質幫忙。題目還規定,別人做過的你不能照做,你需要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設計科系的學生要自己想辦法來解決這問題,但是單單解決問題仍然不夠,還要能發現新問題,才能夠去領導別人。

        胡宏述,似乎天生就擁有敏銳的觀察力與一顆金頭腦,產出源源不絕的創意、縝密不紊的思緒,以及豐沛率真的情感,讓他的作品除了能夠引人注目、打動人心之外,又能讓作品徹底的發揮其功能性,而像胡宏述這種跨學科、跨領域的經歷,除了讓他成為設計界的奇葩之外,也給予后繼有志于設計領域的學弟妹們一個新的希望。

       

       
       
      [ 院校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院校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