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園冶杯”風景園林(畢業作品、論文)國際競賽獲獎結果現已揭曉,來自國內外近百家風景園林相關院系的師生報名參加了本次競賽。編者特別挑選出部分優秀作品獲獎者進行采訪,希望能夠讓廣大師生了解優秀作品獲獎者更多的體驗經歷,體會他們獨特的構思創意和理念的表達創新,體會他們朝氣蓬勃的熱情和勤學上進的執著。為提高專業水平,打好專業基礎提供幫助。同時也為廣大風景園林設計愛好者提供借鑒。
人物介紹:
朱柏葳,哈爾濱工業大學2011建筑學院藝術設計專業2011級本科畢業生,在2011"園冶杯"風景園林國際競賽中,其畢業設計作品《哈爾濱松花江上游群力新區城市濕地公園設計景觀》榮獲設計作品本科組一等獎
記者:首先恭喜你的參賽作品《哈爾濱松花江上游群力新區城市濕地公園設計景觀》在2011"園冶杯"風景園林國際競賽中獲得好成績!請問此次比賽給你感觸最深的什么?
朱柏葳:參加此次活動,讓我看到了很多優秀的設計作品。這些作品對概念的詮釋,對景觀問題的思考,在解決方法上的創新,乃至對設計成果的視覺語言表述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記者:在設計創作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是如何克服、解決的?
朱柏葳:我的設計中"對場地的解讀"的這個環節比較重要,是否發現場地中存在的綜合矛盾并找到一種比較合理、簡明、便捷的處理方式來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直接影響到整個設計的方向與定位,所以對基本信息和特殊信息的整合及對場地的分析很重要了,此次設計中,首先,我們用GIS對地理信息進行分析,更具科學性。其次,對場地的調研和詳細生態資料的查詢也是一個重點,因為濕地設計要求設計者對場地生態系統情況要有一個全面而系統地了解。最后,我們才能建立出生態框架,提出總體規劃框架,進而對概念性景觀設計方案進行深化。
記者:你是如何考慮將設計理念、文化內涵融入設計之中的。
朱柏葳:我作品的設計理念是毛細現象原理在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實踐。分別體現在三個層面上,功能層面上,通過人工的手段使濕地擺脫休眠的景觀狀態,實現其自身生態系統的優化;精神層面上,就是將生態的知識和倡導理念,通過景觀營造手段方式(主題功能區的營造)滲透到人們的意識中,從而指導人的行為;形式層面上:以植物彎曲的莖部(毛細管)形態作為場地內構筑物抽象元素的原型。
記者:請問你對于學習園林、學習設計有什么看法,能否提供一些你認為最重要的經驗?
朱柏葳:通過畢業設計這半年的一些對外交流活動,我與一些先鋒設計師及平行院校的老師同學進行了一些交流,有很大比例的學生對于學習園林、學習設計的方法不正確。下面淺談幾點。1.做設計特別商業化,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2.喜歡用一些空洞的、宏大的、模糊的、道聽途說的詞匯去表達設計概念,比如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3.沒有針對性方案和概念,沒有真正理解什么"人類關懷""可持續"等概念;4.為了分析而分析,自己的分析與對場地的解答完全脫節,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設計方案;5.喜歡在設計中制造新的問題和麻煩。基于以上諸多設計學習的誤區,老師給我們的建議是要踏實。踏實地學習設計的基礎知識和設計方法,踏實地解決問題,虛心地向一些有經典的、優秀的、有前瞻性的設計作品學習。
記者:通過參加"園冶杯"比賽,有哪些收獲?對比賽有何意見、建議?
朱柏葳:參加此次活動,讓我看到了很多優秀的設計作品。這些作品對概念的詮釋,對景觀問題的思考,在解決方法上的創新,乃至對設計成果的視覺語言表述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這使我收益良多。
參加競賽的整個過程讓我感受競賽流程清晰,組織合理。希望活動加大前期宣傳力度,而且應有一個后期交流總結的階段,例如交流會議等活動,并加強與港澳臺及國際之間的交流。還有,各種獎項的比例應進行一定壓縮,選出較為有內涵及學習意義的作品,這樣才能對觀摩者有個正確的引導。
記者:你認為如果想做好畢業設計,想要在比賽中獲獎,在學習的前幾年都需注意什么?需要具備哪些品質?
朱柏葳:我認為應該具一下幾點:1.素質,擔當創意職責的設計師自然要具備的職業素質。能夠談出品味、談出見識、談出方法就是高素質的體現。在校期間應該有意識地對這種素質進行培養,可以通過對先鋒性概念及事件的關注,加強對其他相關領域或學科的關注,培養自己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2.技能,技能是行業準入的敲門磚,優秀的制圖能力、表現能力、文本組織能力、動手能力都能幫助我們更快地進行實戰項目設計中,所以在校期間,訓練操作必備的軟件工具的能力將會很有幫助的。3.態度,對設計的熱忱,堅持,嚴謹等態度不可說不是必備的。
記者:園林設計涉及面很廣,是否需要多學科融合?你是如何看待和應對的?
朱柏葳:需要多學科融合,這次的濕地公園設計使我感覺尤甚。所以以這次設計為例談談,一個成熟的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應在土木工程師、環境工程師、各種植物學家和生態專家等專業群共同協作下完成,雖然此設計在某些技術方面還存在些不足,但是掌握正確的思考方式和方法,把握正確的設計方向,清楚自己在協作團隊中的作用及位置是在這個階段要明確的。在有可能的條件下,盡量增加多學科協作設計的機會,全方位的、集成的、終端對終端的解決方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