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官網上,仍收錄著一篇《張北縣加快元中都申遺步伐》的文章。文章稱,2006年元中都遺址被列為“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張北縣成立了元中都申遺辦公室,開展了申遺文本編制工作,并對遺址本體和周邊環境實施了保護工程。
但元中都申遺落選讓張北縣元中都博物館館長李映虹很失望,他不愿意對記者提及這方面問題。當地文物部門人士坦言,元上都與元中都是“一母同胞”、“孿生姐妹”。如今元上都走在前面,元中都該怎么辦?
三都申遺
事實上,此次元上都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引起廣泛關注,但一同入圍卻落榜的元中都并沒有進入公眾視野。
元朝共建過3個都城,元中都位于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與北京的元大都、內蒙古正蘭旗的元上都齊名。
內蒙古文物局相關人士表示,這3個都城在元文化中有著密切的相互印證、補充作用。3座古城遺址縱跨長城內外,連接草原和中原,是元代重要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
“為了歷史文化的延續性和研究價值,三都是不可分割體,需要形成一個系統的研究體系,而完整性絕不能忽視。”該人士說。
據了解,元上都由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建造,元中都是忽必烈的孫子元朝第三個皇帝元武宗海山下令建造的。上世紀80年代初,考古學者在張北縣饅頭營鄉“白城子”發現大量元代文物,推測此地為元中都遺址。1997年,經專家鑒定,正式確定此地為元中都遺址。從1998年開始,文物部門對這一遺址進行勘探發掘,對元中都進行了科學認定。1999年,元中都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從2004年起,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聯合向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處以及3省市各有關部門提交了一份建議書,聯合申報位于3地的元上都、元大都、元中都遺址為世界文化遺產。
與此同時,三地文物部門于2004年11月5日在石家莊召開的全國文物保護工程匯報會上,就此事進行了專門磋商,形成了《關于聯合申報元上都、元大都、元中都遺址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建議書》。
“胞妹”落榜
2006年,元中都遺址和內蒙古元上都遺址一同被列為“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張北縣文物局局長閆越飛說,元中都遺址和內蒙古元上都遺址同被列入國家申遺預備名單,兩地都希望聯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2011年,張北縣文物部門制定了相關保護方案,對遺址本體進行搶救性保護,同時對其部分復原,較為直觀地供史學、考古人士和游客研究觀瞻。
同年7月,張北縣還成立了元中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研究工作由自由研究進入組織化狀態。研究工作以元中都歷史文化研究為重點,對張北縣歷史文化進行全面研究和挖掘。
張北縣政府旅游局人士坦言,一旦申遺成功,對于提升元中都的世界文化地位,擴大張北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按照當地規劃,元中都遺址申遺成功,發展獨有的旅游資源將是一個重點。在此初衷下,張北縣成立了元中都博物館等。
閆越飛認為,元中都遺址具備與元上都遺址相同的價值,不論是出土文物,還是它對稱的建筑,都是其它遺址無法比擬的。
然而,有著如此頭銜和光環的元中都遺址,卻在此次申遺中落榜。6月29日晚,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召開的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一致同意將中國申報的文化遺產項目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閆越飛得知元中都遺址落榜后很失望。在他看來,元中都遺址價值很高,尤其“水門”的建筑構造,更是匠心獨運。
閆越飛認為,此次申遺有很多經驗需要總結,一方面是基礎工作做得不夠好,一些規劃明顯滯后;另一方面也顯現出政府協調不夠,有明顯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