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世界遺產 » 正文

      法國廢棄礦渣堆被列入世界遺產 成“環境綠洲”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5-29  

        19世紀,法國傳統礦業重鎮北部-加萊海峽大區一片繁忙景象:滿身煤灰的礦工早出晚歸,運煤的火車隆隆作響。一百多年后,經歷了工業化時代的興和衰,廢棄的礦區變身成為了自然風光優美、城鎮成熟的都市圈,昔日黑乎乎的景觀已經不再。這里甚至成為了世界遺產。

        近日北部-加萊海峽大區廢棄的礦區,因其獨特的人文遺產與自然和諧融合的現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埃及金字塔和中國長城并列。

        我國申報的元上都遺址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87個礦村、51個礦渣堆成世界遺產

        UNESCO評價,這一地區廢棄礦區已“有機地進化”成文化景觀,地質特點鮮明,是人類行為和自然作用相互影響后留下的獨特遺產。地方政界人士稱,正掙扎著試圖恢復往日輝煌的礦區,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這一景觀”長達120公里,包括87個礦村、51個礦渣堆,許多礦渣堆覆蓋面積90公頃,高達140多米。此外,這些文化景觀還包括特別設計的礦區學校、宗教建筑、衛生設施、公司處所、礦主居所和市政廳等。

        “這一典型地區展示了歐洲工業化時代的重要歷史階段,以及從19世紀到20世紀60年代的歐洲工業城市的發展過程。這一地區的景觀和文化,記錄了當年工人們生活工作的狀況。”UNESCO稱。

        “破壞的符號”成為“環境的綠洲”

        獲得“世界遺產”的榮譽之前,該礦區已經是知名的旅游景點,多部法國電影選定礦區為取景點,許多人慕名前往觀賞。

        為“申遺”,曾經的地方礦工變身支持者和發起者。2003年開始,當地礦業聯合會推動“申遺”努力。他們在申請材料里寫道,“UNESCO欣賞法老建設的金字塔壯觀優美,將之納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實,采礦后遺留的礦渣堆,一樣的高聳壯麗,也是礦工們的辛勤勞動成果。”

        他們說,這些礦渣堆是“環境的綠洲”,多年過后的礦渣堆已經成為生態系統的寄生之地。人們長久以來視之為“破壞的符號”,但是現在它們對自然環境起到積極作用。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當地人希望那些曾經繁忙但已廢棄的工廠、礦渣堆、礦坑、火車站、礦工村等,能夠成為吸引旅客的景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決定是向那些犧牲健康甚至生命的建設者們致敬,他們的工作帶來了經濟和工業的繁榮。”——北部-加萊海峽大區首府里爾市市長奧布里

        “他們(礦工)留下了遺產,留下了歷史的印記。同時,他們也傳遞給我們一些應該繼續發揚的價值。曾經,有人希望抹掉這些工業化的后果;現在,人們珍視這種工業化的遺產。”——礦業聯合會的成員弗雷德里克·克爾瓦斯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礦區的人文景觀的獨特性,贊賞那些已經消失了的礦區社會生活、文化和工業進程。”——法國文化部長奧雷莉·菲莉佩蒂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