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數層樓高的科研監測觀光平臺,眼前是一望無垠的濕地風光,翠綠的植被與碧藍的水泊相互交映,耳邊不時傳來聲聲鳥鳴。
前不久,記者跟隨由本報和黑龍江省旅游局聯合主辦的“2015美麗中國行·走進自然的黑龍江”媒體采風團,來到位于雞西市的珍寶島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科科長劉友偉告訴記者,觀光平臺所在的這片濕地附近有個寶豐村,以前,村民在濕地里墾田耕種、打漁狩獵,濕地破壞嚴重。保護區建立以后,當地積極推進退耕還濕,發展濕地觀光旅游,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參觀,很多村民開始在景區任職或經營農家樂,走上了致富之路。
“保護濕地、惠及民生、持續發展”是珍寶島濕地一貫秉持的發展理念,也是近年來黑龍江濕地旅游發展的縮影。今年,黑龍江著力打造“避暑勝地·暢爽龍江”品牌形象,推出“火山濕地”、“華夏東極”兩條特色濕地旅游線路,濕地旅游資源的保護與發展備受矚目。
多措并舉保護濕地生態資源
濕地又被稱為“地球之腎”,因其多樣性的生態景觀魅力而日益受到旅游者青睞。黑龍江濕地資源十分豐富,全省自然濕地總面積5.5萬多平方公里,占全國自然濕地總面積的八分之一,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兩大平原和大、小興安嶺,包括河流、沼澤、湖泊、庫塘4大類15個類型,生物多樣性豐富,擁有濕地高等植物689種,濕地脊椎動物326種。
和珍寶島濕地一樣,黑龍江的很多濕地都曾面臨耕地開墾面積不斷增加、濕地面積急劇減少的困境。近年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和建設工作,始終堅持把濕地保護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來謀劃、來推動,堅持“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
據悉,黑龍江的濕地保護工作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1998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加強濕地保護決定;2003年,黑龍江率先出臺了《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這是全國第一部保護濕地資源的地方性法規;2012年,黑龍江成立了省濕地保護管理中心,濕地面積較大的佳木斯、雙鴨山、黑河等市也都成立了濕地保護管理局或中心,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省市縣三級濕地保護管理機構。2014年5月,黑龍江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印發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辦法的通知》,將濕地率納入全省64個縣(市)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成為在濕地保護制度建設上的一大突破。
經過多年努力,黑龍江濕地保護成效顯著。2014年,黑龍江共退耕還濕12萬畝,占全國退耕還濕總面積的80%。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已建濕地自然保護區138處(其中國家級23處、省級64處),已建濕地公園58處(國家濕地公園41處、省級濕地公園17處),還有扎龍、三江、洪河、興凱湖、七星河、珍寶島、南甕河、東方紅8處國際重要濕地,數量居全國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