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旺季每天可收入1萬多元(人民幣,下同),高峰期每天收入2萬多元,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說起生意,馮兵滿面笑容。
馮兵經營的農家樂位于湖北神農架林區青天袍村,規模不大,但交通便利,環境優雅,在游客中頗有口碑。
除了老板、經理,馮兵的另一個身份是“生態移民”。上世紀80年代,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馮兵的老家官門山就位于保護區“紅線”范圍內,世代靠山吃山,以種田、伐木為生。2000年,神農架全面停止天然林砍伐,馮兵不得不放下斧鋸,舉家移民,給動植物騰讓生存空間。
“要我們遷出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還不讓砍樹,讓我們怎么活?”馮兵說,自己起初對移民政策很是抵觸。
經過一番思考后,馮兵最終移民青天袍。其他的村民也陸續遷出官門山。
移民后,馮兵放下斧鋸獵槍,拿起了算盤賬本,端起了“旅游飯碗”。如今,他成了當地致富典型,官門山也已成為以探索與發現為主題的科考、科研、科普體驗區。
和馮兵一樣,楊明華也是官門山的生態移民,他經營的酒店全年收入可達180萬元。“以前種菜伐木,掙不了幾個錢,現在的日子,過去想都不敢想。”楊明華說。
據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副總工程師趙本元介紹,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神農架林區西南部,保存著完整的生態系統,是中國東、南、西、北動植物區系的薈萃地。生態移民搬遷,是保護區對轄區內居民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其目的是降低薪柴采伐、消除火災隱患、緩解保護與發展矛盾。
據當地政府提供的資料,在過去30多年,神農架有數千名村民遷出保護區和林區各保護點,其中保護區整體移民搬遷80多戶近400人,為生態“讓地”100多萬畝,且基本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形成了“以保護促發展、以發展促保護”的良性循環模式,被國內外專家稱贊為“自然保護事業的一項創舉”。
如今,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5.28萬畝的范圍內,森林覆蓋率達到96%;旗艦物種金絲猴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種群數量不斷增長;2014年,保護區接待游客80余萬人,綜合收入8000多萬元,拉動區域經濟增長8億元。
“目前,保護區的緩沖區還有300多名村民需要移民,我們將在兩年內完成移民搬遷工作,屆時保護區的生態移民搬遷工作就全面收官了。”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王大興說,將對最后一批移民實施集中安置,并吸收一部分移民參與資源管護,逐步解決移民的生計問題,最終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