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同市著力保護城市環境,逐步形成了以大環境綠化為基礎,以城市公共綠化為重點,以道路綠化為網絡,以庭院綠化為點綴,以街道綠化為依托的城市綠化新格局,到2015年底,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分別達到了40.09%、35.96%和14.79平方米/人。然而,目前個別企業、城市周邊村莊、市區部分商戶為了一己私利,肆意排放污染物、焚燒秸稈、亂丟垃圾,污染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
分析全民環保意識不強
市政協委員王建寶認為,這幾年大同市生態城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約發展的短板和軟肋,主要是全民環境保護、加強生態建設的意識還不強,個別部門和單位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也不夠,管理不到位,全市生態建設、綠化管理監督沒有形成網絡,特別是專業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沒有形成全社會共建的強大合力。
市政協委員張在玲認為,建筑行業仍屬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業,與國外相比,占社會總能耗比重更高,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為發達國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大同市亦如此,大部分人對綠色建筑基本概念的理解仍停留在建筑節能階段,同時還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機制,從而產生各種社會資源的浪費。
建言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
生態城建設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大同這樣的資源型城市,發展低碳產業,建造綠色建筑,強化節能減排,發展公共交通,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等,都是生態建設的重要方面。市政協委員王建寶建議,要大力提倡最大限度、最合理利用地下資源,實現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一方面要把現有的生態保護好、傳承好,另一方面要多建一些小公園、小游園、林蔭停車場等,把原有的綠化效果和現在的綠化標準相結合,保證城市生態建設的整體效果。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要創新生態保護機制建設,把以城市綠化為主的生態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放大城市功能,改善保護好生態環境,使人民生活更舒適更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