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剃光頭”、“攔腰斬”等粗暴的綠化樹修剪方式,不少市民頗有微詞,認為這樣既傷了綠化樹的元氣,又影響了城市景觀。區政協委員潘建國為此提出,對城區干道的綠化路樹進行藝術性修剪,讓綠化樹長得更美、更健康,培育和營造我區旅游文化景觀的新元素。
對修剪和整形進行藝術指導
潘建國委員提出,綠化單位可以與各鎮(街)的盆景藝術協會合作,引入社會化服務,讓盆景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參與現場的藝術指導,也可以將此藝術指導工作發包給各鎮(街)的盆景協會,讓他們派員定期參與。選好主要路段進行試點,在取得經驗后全面鋪開。在選點時,要對番禺城區主要干道的樹木進行一次系統的調查,對每片區的路樹,分別制定相應的藝術整理方案。
聘請專業人員用盆景藝術者的特有視角,對路樹的樹相進行“診斷”,然后根據樹相特點,進行合適的藝術定型,并建立檔案。綠化單位人員在對路樹進行必要的修剪、整形時,要征詢專業人員的意見,做到因樹施藝,使所有路樹都能逐步培育出一種畫意美,在兼顧安全性、實用性的同時,做到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完美結合。
加強對綠化工人的藝術培訓
潘建國委員認為,如果每位綠化工人每天都只是想著盡快完成手頭的指定工作,那么,他們對工作對象美感的考慮就會缺失,路樹裁剪的藝術性就難以體現出來。為此,他建議綠化單位對負責修剪路樹的人員每年都能組織他們進行上崗前的藝術培訓,培養他們的盆景藝術知識,將負責路樹剪裁的工作人員,逐步訓練成一些懂得藝術修剪的師傅,使其在修剪路樹的過程中,能享受藝術氛圍,從而把對路樹的裁剪工作,變成一個藝術創作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干一件辛苦而枯燥的工作。與此同時,也讓他們將對路樹的藝術性修剪技術,一批接一批地、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在工人群體中形成符合藝術審美的工作習慣,以減少他們工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有針對性地進行景觀藝術性的培育
潘建國委員建議我區能仿效日本、新加坡的做法,以造福子孫后代為己任,由區園林綠化管理部門制訂長遠的路樹景觀發展規劃,有針對性地改良一些不具有藝術美感的樹種,一年復一年地進行藝術積淀。只要肯下決心,并持之以衡地堅持下去,完全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我區每條主要道路兩旁的樹木,都能呈現出一種特殊的藝術意境、奇異生動、流暢美觀,成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
發動市民參與綠色家園建造
潘建國委員提出,有關部門要加強宣傳工作的力度,倡導市民共同參與“綠色美好家園”的建造工作。同時,建議有關部門能發動市民建言獻策,對于綠化景觀的發展規劃、路樹整體藝術風格的塑造、每個植株的藝術定型等等的決策,都廣泛地征集民意。同時,讓市民都能分享到路樹景觀改造的過程和改造后的成果,從而自覺維護共同的藝術作品,帶頭不破壞綠樹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