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道,從廣義上講,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之一。還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征,提升發展品位。”近期,中國風景園林網將推出世界各國綠道集錦系列,以期為我國綠道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英國:綠道是城市開放空間的核心
20世紀初,綠道理念在歐洲開始盛行。大都市、大型交通樞紐,將自然棲息地割裂為一個個孤島,物種滅絕加速,空氣污染加重,城市擁擠不堪,歐洲人口密集區的生活質量下降。歐洲國家開始將城市與城郊自然區連接起來,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保護生態多樣性。“霧都”倫敦依托“城市-鄉村”相結合的花園城市模式,大規模規劃建設環城綠帶及綠色通道網路。現今,在倫敦的周邊已經建設了將近300個綠色項鏈狀的開放空間,面積相當于倫敦市區的7倍,倫敦由重污染城市脫胎換骨為花園城市。
英國倫敦“綠鏈”地圖
19世紀,城市開放空間規劃的主導思想是建設綠色斑塊,即公園。20世紀,重點思想是建設綠帶,即公園道或者綠色通道;21世紀,人們渴望擁有多樣化的城市開放空間,不是僅限于街道、廣場、公園。而具有很強的自然特征和很高的生態價值的綠色通道為開放空間規劃提供了有效途徑。最近幾年,綠色通道被認為是保護城市生態結構、功能,構建城市生態網絡和城市開放空間規劃的核心。
開放空間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間,主要由以下用地組成:城市大型公園(森林公園、市級公園、郊區植物園等),各種普通公園(動物園、紀念性公園、游樂場等),街頭游園與專用綠地,各種性質的廣場,專用的步行街區,大型文化性建筑的附屬室外休息場地,步行林陰路等。包括自然風景、硬質景觀、公園、娛樂空間等。開放空間是城市設計特有的,也是最主要的研究對象之一。開放空間具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征:①開放性,即不能將其周圍用墻或者其他方式封閉圍合起來;②可達性,即對于人們來說是可以方便進入和到達的;③大眾性,服務對象應是社會公眾,而非為少數人享受;④功能性,開放空間并不僅僅作觀賞之用,而且要能讓人們休憩和日常使用,有機組織城市空間和人的行為。在當代人口日益稠密而土地資源有限并日益枯竭的城市中,開放空間顯得特別稀有和珍貴。
英國人還創造性地將城市中不同類型的綠色通道組成“綠鏈”,規定城市發展只能限于“綠鏈”之內。這樣“綠鏈”不僅成了城市的一條綠色生態長廊,而且還成了一條控制城市無序蔓延的“緊箍咒”。彼此接近的開敞空間,通過有路標的人行道和其他步行路連接成整體,穿越居住區和其他建筑密集區域,構成“綠鏈”,并通過高密度的綠化措施,增加開敞空間的可進入性和環境質量。它對倫敦的綠地框架、游憩和自然保育都很重要。倫敦各區鎮已在可能的地域,保護、創建和管理綠鏈。目前,倫敦東南部的綠鏈已經建立,而其他部分正繼續建設。
英國倫敦“綠鏈”標識
英國倫敦“綠鏈”公園實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