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城校園規劃設計探討
————對于四川美術學院和重慶大學新校區的規劃比較
重慶大學城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西部,占地20平方公里。地勢平坦,依山傍水,樹木蔥郁。計劃入駐大學15所,教師、學生人數15—20萬人,將以其生態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郁、開放式現代化的風格,成為西部地區的高級人才教育基地。隨著各式大學的進入,我們也看到了許多不同的校園規劃設計。
學校要對學生要進行德育、智育、體育,而且還要進行美育。后者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志趣,也是關系到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正處于知識迅速膨脹的時代。為此,得“充分利用人際交往、情緒感染、感覺訓練和其他專門的訓練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①學校的規劃設計也要為“人際交往”和“情緒感染”創造條件。大學除了教學、科研還要為社會服務——業務的咨詢和提供信息,生產和科研的協作等等。各專業之間的交往、交流,跨學科的選讀,使不同學科交叉、滲透,以之擴大視野,開拓思路,有利于各個學科的發展和創新。學生在參加這方面活動的時候,也是訓練培養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很重要的時候。故此,學校的規劃都需要為此創造條件。所以我認為在大學城校園的規劃和建筑設計上,目前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
1. 適應教育、教學的新要求;
2. 為獲得更舒適和方便的環境,而發揮綠化的全部潛力。
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在前者限定的條件下,如何達到后者的要求。
這樣就讓我想到兩所離我最近的學校,同在大學城的四川美術學院和重慶大學新校區的規劃。
四川美術學院是一所專業的藝術院校,新校有1000畝地,總體目標是為了打造重慶市大學城中集藝術教育、藝術創作、藝術產業服務、文化藝術市場為一體的人文藝術中心,建設成為校園人文化、環境生態化、景觀藝術化、信息數字化的特色校區。 四川美術學院在規劃中多次提到“十面埋伏”的概念,就是并不將原有山地推平,而是就地勢而建,將房屋建在山谷中,景觀以坡地生態為背景。整體的校園規劃按“生態化、園林化、大空間、低成本”的五大要求,特別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維護原始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美術院校的學生,其學習方式和學習規律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每一個建筑都是根據美院學生的規模來進行設計的,但是每一個建筑也都可以在原有基礎上隨時隨著學院規模、形式的發展而不斷再生、再建。并且在建筑上盡量保持土建原貌,注重色彩的搭配和整體效果。美術專業的特點決定了教室是一種類似廠房的建筑,校園內部甚至可以保留部分農田,以滿足純藝術專業如油畫、雕塑等的寫生需求。
重慶大學是重慶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所綜合性大學之一,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重大大學城校區用地3670畝其中,2628畝為教學用地,1042畝為教職工住宅用地。該校區與沙坪壩的主校區距離約15公里。淺丘地形,視線開闊,自然環境良好,蜿蜒虎溪河沿校區南邊界流過。另外,校區內還規劃有約300畝的生態公園——松林公園。重慶大學為實現“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具有鮮明自身特色的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的辦學目標,其虎溪校區到2010年就基本建成了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現代化、園林式的一流校園。校區內環境優美、校園內枝繁葉茂,草坪、小樹林、湖泊在期間點綴著。各類教學、生活、運動設施齊全先進,已經成為讀書治學的理想之地。重大的校訓“科教興國,人才強國”顯示了這所工科院校的特點。同樣它的校區規劃設計也為了滿足各類學生而營造了獨特的空間感受。
對于這兩所培育人才方向不同的學校,我對我校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對重大進行兩次考察后,就以上兩點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適應教育、教學的新要求
首先,校園的詳細規劃和建筑設計,由只重視“讀書——課堂”,單純傳授知識,近乎“書齋”式的概念,轉變到還須重視人與人、人與環境、學校與社會等相互關系的概念。即要創造學生之間交流、“誘人”相互交往的室內室外空間、學校環境對美育的功用以及高等學校與外校方便的聯系。這些交流的問題的解決在規劃層面來說主要可以放在校舍的布置和組合問題上。“近年來,歐洲新建的大學較多的使用所謂‘魚脊’式的布局把一系列標準單元的單體建筑物串起來。國外另一個布局形式是網格式,整個校園用統一的模數劃成網絡式,建筑物按網格組合,有利于標準化和擴建。又丹下健三都市·建筑研究所規劃和設計的巴林麥納麥波斯灣大學(圖1)及約旦亞莫克大學(圖2),有的在東西和南北兩條軸線上分別布置不同功能的房屋,‘以軸分區’。”②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的學校有著各自不同的規劃(圖4)④這些規劃布局形式都有啟發性。而同處大學城的重慶大學與四川美術學院,地理和氣候幾乎完全相同。
四川美術學院(圖3),采用散點式的布局。總體分為教室公寓和教學區兩大板塊。所有建筑順著地勢而設,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沒有最主要的交通或軸線,整體規劃顯得很自由。每個散點為一個組團,每個組團又依照不同的地勢而有不同的規劃布置。這樣增加了每個組團的交流,而每個散點間的交流會相對較少。對美院而言,每個學院都有獨特的風格,不管是純藝,設計還是動畫,教學模式都是不一樣的,因此這樣的規劃很符合四川美術學院學生的需求,能方便同專業的交流,對于不同專業的交流相對就自由了。
重慶大學(圖5),一條大學城的主交通公路分隔開了教職工宿舍與教學區。建筑分布較川美而言要密集很多。總體上是將山地推平而分為三大區域,教學區,運動區,休閑區分區明顯。有兩條交叉的主要交通軸線,建筑的朝向較為統一。類似“樹干式”的建設模式,以公共圖書館和行政大樓為樹干,以各院系和科為枝葉,形成枝葉繁茂,緊密相連,有機整體的新模式體系。由于重大是所綜合性的大學。因此集中的大型綜合樓對這所大學的交流而言會非常重要。設計寬闊的廣場,大的湖泊和草坪對其在交流上也會起到促進作用。
二、為獲得更舒適和方便的環境,而發揮綠化的全部潛力。
過去的校園規劃,這方面似乎做的還不夠,只重視美化作用,或令其四時有花,作不同的品種搭配;或用之防噪音及視線干擾;或在南方令其起遮陽、降溫的作用。其實還可以用之劃出大小空間,或形成“半私密”的室外情況,或室外“活動之角”。在城市的學校中根據周圍環境的具體情況,選用相應的樹種來降低某種性質的空氣污染程度;更有一個新的課題,綠化對人的思維能力有直接的影響,“玫瑰花和紫羅蘭的香味給人一種愉快的感覺,使人產生抑制不住想工作的欲望;檸檬也具有這種積極地興奮作用。當然,也有些花是無益的,如百合花和蘭花往往使人頭腦過分興奮而產生眩暈的感覺,甚至使人變得反應遲鈍。”③
四川美術學院以原始的生態為基礎,保持了地理原貌。后期的植物栽種也沒有破壞原有的平衡。路邊載有大課的銀杏,山地上保持原有的植物,如竹。有栽種大片的農作物,小徑邊上也有果樹點綴。這種依照原貌的綠化布置不僅使整個校園美觀而獨特,并且在防噪,避暑上也大有功勞。川美的綠化布置一直是川美校園規劃的一大亮點,整體鄉村田園式的風格給人僻靜優雅的感覺,也符合大學城周邊的景觀,適應美院學生對于藝術的學習。
重慶大學的新校區規劃與川美不同的是,它是將坡地都推平了,在廣闊的平地上來重新打造的。綠化相對四川美術學院而言又是別有一番風味。它可以依照不同的校舍布置來栽種自己想要的植物,如學生宿舍的竹園,梅園等就是因此而來。寬闊的草坪方便了學生之間的聚會交流,湖泊邊蜿蜒的小路又是一種軟的布置,打破了工科院校沉寂的環境。整體綠化環境自由而開放,布置明亮而簡潔。在這里的人可以根據綠化的不同來區分地理位置的轉移,同時起到了方向標的作用。
發揮綠化的潛力是打造生態校園的前提,生態校園環境的本質就是“生態平衡”。生態失調的環境都是生機窒息的環境。而四川美術學院和重慶大學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實現著這種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環境教育的主題,“可持續性的校園”是當前校園建設的主軸。和諧的生態環境是人心靈的故土,生態在校園建設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經過兩個星期的考察和研究,以及在校園規劃上對四川美術學院和重慶大學的比較。這兩所學校在適應要求及綠化這兩個問題上都滿足了需求并有自己的獨特的地方,對之后大學城的校園規劃大有可鑒之處。四川美術學院在其原有地貌的基礎上,校舍以散點式的布局,交通路線順著地勢而蜿蜒曲折,生態綠化盡量保留原有植物,再進行有效的規劃調整,打造出了符合藝術院校學生及教師學習和生活的校園環境。重慶大學是將大面積的土地推平重新規劃,校舍,綠化分區明顯,在交通路線上有明顯的主次交通,擁有能聚集很多學生及老師的大型綜合樓以及室外集會場所。與美院規劃相比有區別,卻也很好滿足了這種綜合性大學學生及教職工的需求。
現在建筑的最新課題是要使合理化的方法突破最新范疇,進入人情和心理的領域。
——阿爾托
大學校園規劃設計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提供最好的學習生活的環境,綜合各方面的要求,任務嚴峻。以上討論的兩點問題是根據大學城現狀而提出的,在此基礎上也要注入新的設計觀念。校園規劃設計要在適應教學規模的基礎上可以不斷擴大,為人數不斷增加提供可能性。
參考文獻
① 摘自方展畫:《現代人的思維訓練》
② 摘自羅森:《國外大學校園規劃》
③ 摘自方展畫:《現代人的思維訓練》
④ 圖表摘錄自:高橋精一《大學校園規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