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道,從廣義上講,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之一。還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征,提升發展品位。”近期,中國風景園林網將推出世界各國綠道集錦系列,以期為我國綠道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德國:工業遺產之旅
德國從一開始建立綠道就目的明確:控制城區肆意膨脹,重定居點,提高空氣質量,提供休閑機會。現今,魯爾區作為借助于綠道成功地將百年臟亂的老工業區變為宜居城區的典型代表被廣為傳播。
上世紀60年代,石油、天然氣供應對以煤鋼為主的魯爾區造成了沖擊,煤礦和鋼鐵公司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魯爾區的城市建設和居住環境都大幅度受到影響。面對全球性的產業升級和資本轉移,魯爾區陷入困境,魯爾區在危機中走上轉型之路。而在多種轉型方式中一個獨具特色的模式就是通過國際建筑展組織開展區域性的工業遺產旅游計劃。這一項目實施于 1988-1999 年,它的目標是治理埃姆舍河與它周圍的生態環境,并實現傳統礦工居住區的增值。國際建筑展組織最重要的工作領域是:改善生態環境,創造出工作與居住的新形式,在居住區和能源方面實施生態保護措施,把老工業區及其建筑改造成服務業中心和旅游目的地。把燃氣管、煉焦爐等魯爾區的獨特標志作為其150年的工業發展歷程的見證,建設一整條魯爾區工業遺產旅游線路。
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7個綠道計劃將百年來原本臟亂不堪、破敗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魯爾區成功整合了區域內17個縣市的綠道,并在2005年對該綠道系統進行了立法,確保了跨區域綠道的建設實施。
德國老工業區實景
德國北極星公園地圖
北極星公園實景
德國魯爾區工業旅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