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東湖湖泊水景為主體的東湖風景區,位于武漢市武昌區東部,東經約114。20ˊ--114。28ˊ,北緯約30。30ˊ--30。37ˊ。落雁景區位于東湖風景區東北部,是最具東湖山水自然特征的景區,也是東湖風景區最后一塊處女地。落雁景區經東湖風景區多年經營及國債一期的投入,使景區內已具備了進一步開發的基礎。該景區與磨山景區和吹笛景區相互輝映,是東湖最具生態特色的景區之一。由我單位設計,正在興建的清河橋,不僅是連接磨山和落雁的紐帶,也是東湖上的一道風景線,與落雁景觀互為構圖,相得益彰。
園林建筑工程概況
關鍵詞:園林 景區 設計原則
園林建筑工程概況
1.工程設計范圍
按《招標書》要求包括:七個景區的園林修繕工程設計,總面積為25.7公頃;園林建筑設計包括大門及附屬設施、雁州索橋、游船碼頭、圍墻、停車場、環衛設施、公廁。
2.工程設計概況
以東湖湖泊水景為主體的東湖風景區,位于武漢市武昌區東部,東經約114。20ˊ--114。28ˊ,北緯約30。30ˊ--30。37ˊ。落雁景區位于東湖風景區東北部,是最具東湖山水自然特征的景區,也是東湖風景區最后一塊處女地。落雁景區經東湖風景區多年經營及國債一期的投入,使景區內已具備了進一步開發的基礎。該景區與磨山景區和吹笛景區相互輝映,是東湖最具生態特色的景區之一。由我單位設計,正在興建的清河橋,不僅是連接磨山和落雁的紐帶,也是東湖上的一道風景線,與落雁景觀互為構圖,相得益彰。
出落雁景區東大門即為王青公路及規劃建設中的中環線,便利的交通,勢必拉動風景區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
景區風光宜人,植被狀況良好,植物的種類較為豐富,分布群落清晰,季節配置基本合理,體現了良好的自然生態景觀。因此落雁景區應定位于現代的自然生態園林。在設計中盡量減少其人工痕跡,突出其生態價值和融湖光山色為一體的景觀特點。
對于景區中初具規模的良好生態現狀應予以保護和進一步完善,這是我們對落雁總體規劃的解讀。但落雁景區內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如某些沿岸地帶雜草灌木影響景觀通透;中心園區的綠化廣場尺度過大,不親近宜人;植物空間內草坪斑禿;古樹名木一覽無余;重要景觀要點雜陳苗木基地。這些均需整治梳理。長咀景區基本未經開發,這是我們應著重設計之處。
3. 園林工程的建筑設計
4.1 建筑設計的基本依據及原則
我們在充分研究規劃,領會其規劃意圖的基礎上與甲方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從而形成了本次園林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在落雁景區中,園林建筑應該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以烘托整個園區生態主題,兼顧局部分景區特色的角色出現。因此這里所涉及到的建筑及小品的設計創意和風格均以生態與"楚地民俗"為主而又各有側重。目的是為了使建筑完全融入自然生態的物質環境,同時將一股隱約的文化芳香彌漫到整個大環境中,使游客品著文化氣息,充分領略自然生態之美。
4.2 各建筑項目分述
大門--充分體現甲方意圖,我們在詳規的大門方案上進行了深化設計。調整了功能布局,使動靜分區合理,交通流線暢通,使用方便;豐富了立面造型,使馬頭墻的民俗特色更加突出;整合了湖北民居天井院的做法,在平面布局上加入了三個相互滲透的小天井,既易于組織空間,又體現了建筑回歸生態的思想。整個大門建筑(包括辦公樓)面積為600m2,滿足甲方提出的所有功能要求。
落雁景區的大門不僅僅是景區的入口,同時也是人流集散的重要場所,這一點在原方案中并沒有體現。因此我們結合地形特點設計了一個小廣場,使入口空間由內到外形成整體,并對樹木做了相應調整,少量樹木進行了移位,大樹基本保留,使綠色空間圍而不封,透而不敞,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交相呼應緊密結合。根據車行方向,將停車場設置在道路左側,倒車出車容易產生流縣交叉,所以在設計時,把它調到了右側。
雁州索橋--橋作為景觀元素時,由于體量巨大,會對周邊自然環境構成沖擊,過重的人工痕跡會破壞景區生態自然之美。因此在索橋造型上我們打破常規豎墩架橋的方式,對體量最大的兩個橋墩做了景觀化處理。我們從楚地傳統裝飾中汲取靈感,把橋墩設計成鳳環,鳳嘴銜著橋索,彎彎的鳳身構成懸臂,支承索橋的重量,硬質景觀的體量我們用隱含的文化線索進行了消解,索橋的生態張力一下子就突現出來。
在橋墩"鳳身"上我們做了一些楚地民俗的浮雕紋樣,主要也是楚地的傳統植物和動物符號兩個橋墩各做一個主題,從遠處看像"鳳"的羽毛,走近了卻又是另一種機理,增加了游覽時的趣味性,使游客在移步換景的過程中感受到興致盎然。
由于橋墩的體量做了文化消解,不會對環境構成較大侵略,考慮到索橋的兩岸--烏龍咀和關中咀都是中桿的香樟和池杉林,橋的背景色彩主要是樹的綠色和水的藍色,我們大膽將橋墩設計成朱色是為了在這種生態的水灣里形成點睛之筆。而它又不是時時都在的,只有在游覽的過程中不斷變換視點才能形成完整的印象,從側面看橋墩只有細細的兩條,橋主要通過橋體的曲線來體現;從上橋的方向看卻?quot;鳳中有鳳",從遠處看則又是"雙鳳戲水",生趣昂然。
橋面與湖面距離較近,以增加親水趣味。橋面采用原生木板和棕繩裝飾的鋼索減少人工痕跡。
游船碼頭--仿生造型與田園風光的結合,陸地部分體現田園漁家的特色,水面部分為仿生造型,兩部分用雙螺旋結構進辛印?br> 陸地部分我們沿螺旋線設計了一排逐漸降低的竹籬使水面造型從入口方向看若隱若現,竹籬邊種植攀藤植物,讓建筑仿佛是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碼頭的入口就設計在綠籬的中央正對水中平臺。進入大門,左側為一圓形茅草覆頂的攢尖售票間,墻面做貼原木處理,做出樹皮的感覺。
水面螺旋的頂端我們為泊船位設計了十來片仿生雨棚,仿佛魚躍水中,又像飄落水中的白蓮花瓣。整個造型單體采用金屬網架構成,晴朗的天氣里陽光穿過網架在跳板上投下變幻多端的影子,自然序列中散發出一股濃濃的人情味來。
整個碼頭平面舒展,立面隨和,表明我們向自然學習的謙遜態度。
廁所--廁所是使用頻率較高的公共建筑,我們將兩個廁所都定位于"楚地民俗",其中一個采用干闌民居風格,另一個采用土家吊腳樓的樣式。
結合廁所周邊,做了些植物的梳理,力求可識別強,但這種識別性并不是一覽無余的,而是從樹木花叢的相互掩映中透露出來的,在不經意之中一解難言之急。
廁所為星級標準,兩個廁所均有單獨的管理、盥洗、如廁區,男廁還設有小便區。考慮到殘障人士,兩個廁所共設有四個殘障人專用區,設置了相應的扶手馬桶等,普通坑位廁所一為13個,廁所二為12個。坑位劃分采用鋁合金隔斷,內設自動手紙盒,隔斷門上做楚式民俗紋樣;盥洗區有干手器、大理石盥洗臺,設防霧盥洗鏡;男廁小便池設紅外自動供水器,做到人走水到,既節水又衛生。
內裝修采用民俗符號,盥洗臺干手器等突出部位裝飾民俗紋樣,入口及大門進行CI設計,男廁符號為龍圖環,女廁為鳳圖環。窗采用兩層,外層為裝飾性雕窗,內層為通風窗。吊頂設抽風機,通風口做裝飾處理。
圍墻--落雁景區是一個自然生態景區,區內樹林茂密,花草繁多,一年四季景色秀麗。圍墻在這兒僅僅作為景區邊界的限定,便于景區的各項管理工作;同時讓落雁的自然風景和周邊的環境充分結合。因此圍墻設計的比較通透自然,又能結合大門的設計,在整體上達到風格的協調一致。
圍墻方案分兩種風格,一個相對傳統,一個相對現代。方案一中采用古建筑的符號,形成馬頭墻和鐵藝的交替分布。墻體的實和鐵藝的虛讓圍墻內外的自然景色半遮半透,隨著視線的推移,園中的景觀又加豐富。方案二的設計相對現代,在保持鐵藝楚文化性的基礎上,用紅磚方株分割圍墻。總體的遮擋減少,直接展示自然景色的空間聯系。
兩個方案在鐵藝上具有共同點,它的取意是楚布幣和綢緞上雙鳳紋樣的抽象變形。楚紋樣中的線條具有強烈的擴張力。圍墻是水平方向的延伸,使用楚式線條做成極具雕塑感的鐵藝構件,在單調的水平延續中增加了豎向的趣味。自然生態的落雁景區通過圍墻同外界區分,這種分割是生硬的。打破這種絕對的唯一手法是圍墻設計的適應性考慮,方案一、二的構思在虛實通透的尺度上的把握各具特色,在文化意味上的考慮是一致的。楚文化的線索滲透到各個部位,落雁景區在生態的文化氛圍中。環衛枋?-主要包括兩個垃圾回收站和若干垃圾桶。
垃圾回收站作為園區垃圾轉運的場所,也必須和環境融合。我們的創意來自于"楚鼎",在造型上采用了鼎的符號元素,周邊用環形道路圍繞,四出坡道供手推車傾倒垃圾。垃圾出入口為防止垃圾、污水泄漏,專門設計了擋板。回收站整體用花崗巖包裝。
垃圾桶的使用量較大,既有景觀要求,功能性也很突出。桶身設計成兩個含苞待放的花蕾,不銹鋼制造,造型比較新穎,"花"內容量也比較大。園區(整治范圍)垃圾桶共36個。
標識設施--指路牌和景點建筑的入口標志。
指路牌根據甲方意見采用了,規劃設計中的雙雁指路牌造型,材質為亞光不銹鋼,雁嘴所指即為雁身地圖所圖示的方向。共40個
各景點建筑的入口標志的設計原則還是生態自然,結合環境因地制宜,比如碼頭就是在大門邊設一挑幌;雁州索橋則是結合上橋的石踏步在石頭上雕刻索橋紋樣。
美國波特蘭市"蘭蘇園"
“蘭蘇園”位于美國波特蘭市唐人街,占地3700平方米,2000年9月落成開放。
蘭蘇園是一座典型的蘇州園林風格的花園,分為五個景區,平面布局自由、靈活、曲折、空間層次豐富。
中心湖區以水景為主,波光蕩漾,清泓皎澈,充滿詩情畫意。園林注重景觀意境的創作和情景交融藝術氛圍的營造。
規劃設計了流香清遠,香冷泉聲,翼亭鎖月,柳浪風帆,萬壑云深,浣花春雨等景點。
該項目獲:
建設部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江蘇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蘇州市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美國俄勒岡州政府授予“人居環境獎”
波特蘭市政府為之授予蘇州園林設計院“特別貢獻獎”
美國紐約"寄興園"
“寄興園”又名聽松山莊,位于美國紐約斯坦頓島植物園內,是一座充滿東方文化色彩,充分體現蘇州園林特色的中國園林。
寄興園的整體風貌清秀典雅,細部設計精致細膩,總體布局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因山就勢,與植物園內優美的環境溶合在一起。
園內的景觀設計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再現自然山水意境,通過建筑、山水、植物的有機結合,創造出一方充滿詩情畫意和高尚文化藝術品位的空間。
來源:網絡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