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營林生產管理和林業生態管理關系分析
1.1營林生產管理與林業生態管理現狀
為了確保營林管理質量,應將林業類型資源管理做好,做好營林養護、林業木材開采與生產之間的溝通,實現生態營林管理與林業資源生產管理的有效發展。我國有些地區的空氣質量下降、物種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更應意識到林業發展與生態環境間的關聯,通過生態保護,堅持持續發展,了解林業資源生態與營林管理,運用規范化營林管理方案,依照林業樹木成長規律,建立良好的林木采伐規劃。建立綠色、科學的管理意識,改變林業資源生產與開發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逐步向可持續、集約型方向發展。
1.2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間的關聯
林業生態的長期發展和營林生產的良性發展無法分割,將營林工作融匯于實處,能夠加速林業生態的發展,促進林業生態的長期發展,工作人員應及時調整營林方法,在需要時加大營林規模,持續提升營林能力,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果營林生產僅注重經濟效益,就會阻礙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只有權衡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的目標,才能促進林業生態的長期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2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林業保護法律法規不完善
目前,我國林業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完善,這也是當前我國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狀況不佳的一大因素。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導致營林生產經營管理難度增大,民眾缺乏對林業的保護意識,不僅肆意放牧,甚至開墾耕地,對林木造成嚴重的破壞,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泡沫。同時,由于缺乏法律法規的監管,一些不法分子私自開發山林,亂砍濫伐、謀取私利,擾亂營林生產的正常進行,阻礙了林業生態的健康發展。此外,法律法規的缺失也使得人們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力度不夠,營林生產管理及林業生態保護力量薄弱,造成營林生產荒廢、山火頻發等現象,給營林生產及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阻礙。
2.2林業科技及人才相對欠缺
營林生產管理及林業生態保護離不開林業科技及專業技術人才的支持,目前,我國在林業科技及人才投入方面相對欠缺,使得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一方面,營林生產需要科學合理的培育方式,以促進林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林業產業格局,同時,在營林生產中,對幼林的撫育、除蟲、修枝、防災等需要采取相應合理的技術手段,確保營林生產各階段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林業生態保護及營林生產管理都離不開專業的林業人才,只有掌握林業相關專業知識的管理人員,才能真正做好營林生產及林業保護工作,在營林生產管理中運用先進的培育方式,促進林業結構優化調整,提高林業生態的保護效率。
2.3營林生產產業結構不夠豐富
目前,在我國營林生產中,林業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營林生產以伐木取材為主,不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這也是制約我國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關鍵。第一,我國營林生產中,林業種植品種單一的現象較為嚴重,多數地區在營林生產中往往依靠原有林業品種,而不主動優化林業品種配置,提高營林生產種類,不僅降低了營林生產的經濟產能,同時也限制了林業生態的多樣性發展。第二,林業生產中,產品開發能力不足,營林生產多以提供木材為主,但卻不對木材進行深度加工,無法依靠現有資源,進行林業產品的二次開發,不利于營林生產經濟效益的提升。第三,不注重林業生態旅游的發展,營林生產一般遠離城市,環境清幽,適合旅游度假,營林生產如果不能抓住這樣的開發機會,對營林生產經濟創收來說是很大的損失。
2.4林業資源保護宣傳力度不足
現階段,由于缺乏對林業資源保護的宣傳,多數地區民眾的林業資源保護意識不夠,存在侵占林業用地、亂砍亂伐等問題,同時,對營林生產及林業生態保護不夠重視,使得營林生產管理力度不夠,林業生態保護力度不足,林業資源大幅度縮減,影響了營林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由于缺乏全面的宣傳教育,民眾對林業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不夠了解,不利于社會各界對營林生產及林業生態的保護。
3加快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改良產業結構
3.1.1優化樹種結構
林場經營需要有效考量地質、氣候、土壤、生態環境等因素,在各類條件逐漸變好的同時,適當引進其他珍稀樹種,改變樹種結構,通過跡地更新造林、荒山荒地工程造林、林冠下造林等方式,改變樹種組成和林齡結構,最終實現復層、異齡、混交的健康林分。
3.1.2加強產品研發營林生產一方面保障環境生態效應,另一方面為產業服務,需要進行市場調研,從整體上把控營林質量和市場所需,正確升級并研發林木產品,透過強化林產品加工與附加值,加速提升林業生產經濟效益。
3.2確保林木質量
若想實現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確保林木質量,一旦缺乏這一基礎,營林生產方式就不能改進,高消耗、低收入的營林生產就會打破林業生態。針對這種狀況,確保林木質量極為必要,應加強造林設計,在規劃中融合當地實情,不可依照統一設計造林,要確保設計與實際情況相符。
3.3保護林業生態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
要完善營林生產的生態系統,探究林木間的相互作用,提高林木的存活率。要不斷提升營林生產人員的素質,確保營林生產工作的效率與水平,確保營林生產林木的良性發展。有效轉變營林生產經濟發展形勢,轉變傳統粗放型經營方式,有效提高林木資源利用率,減少林木砍伐量,提升經濟效益,為經濟結構調整貢獻力量,確保營林生產達到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的要求,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動能。
3.4利用林業資源發展旅游
林業資源作為珍貴的生態資源,尤其是在森林覆蓋面積急降的狀態下,林業資源更為珍貴。在利用林業資源時,應打開思路,如:可將林業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讓人們在大自然中放松自己,體會山林的美感,將林業資源變成旅游資源,打造更高的經濟價值。利用林業資源開發旅游事業,同時推廣宣傳生態知識,加強林業生態保護。在尋求林業資源開發渠道時,不僅有樹木生產加工、生態旅游等形式,各地區還可拓展思路,融合當地樹種與地域特點,更加科學地利用資源。
4結語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化,林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我國對林木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營林生產得以飛速發展,但是林業資源卻逐漸減少,林業生態水平也大幅降低,應調整好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的關系,促進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鵬源.林業采伐作業的環境保護技術及對策探討[J].山西農經,2018,(06):103-104.
[2]林智全.林業采伐作業的環境保護技術及對策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8,(14):90-91.
[3]鳳艷琴.試論森林采伐作業的環境影響及其保護對策[J].中國林業產業,2018,(01):82.
[4]黃榮燦.森林采伐作業的環境影響及其保護對策分析[J].廣東科技,2018,(20):159-132.
[5]惠金祥.對森林采伐作業的環境保護技術探討[J].科技致富向導,2018,(08):351.
作者:張潤濤 單位:訥河市富源林場
1.1營林生產管理與林業生態管理現狀
為了確保營林管理質量,應將林業類型資源管理做好,做好營林養護、林業木材開采與生產之間的溝通,實現生態營林管理與林業資源生產管理的有效發展。我國有些地區的空氣質量下降、物種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更應意識到林業發展與生態環境間的關聯,通過生態保護,堅持持續發展,了解林業資源生態與營林管理,運用規范化營林管理方案,依照林業樹木成長規律,建立良好的林木采伐規劃。建立綠色、科學的管理意識,改變林業資源生產與開發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逐步向可持續、集約型方向發展。
1.2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間的關聯
林業生態的長期發展和營林生產的良性發展無法分割,將營林工作融匯于實處,能夠加速林業生態的發展,促進林業生態的長期發展,工作人員應及時調整營林方法,在需要時加大營林規模,持續提升營林能力,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果營林生產僅注重經濟效益,就會阻礙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只有權衡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的目標,才能促進林業生態的長期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2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林業保護法律法規不完善
目前,我國林業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完善,這也是當前我國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狀況不佳的一大因素。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導致營林生產經營管理難度增大,民眾缺乏對林業的保護意識,不僅肆意放牧,甚至開墾耕地,對林木造成嚴重的破壞,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泡沫。同時,由于缺乏法律法規的監管,一些不法分子私自開發山林,亂砍濫伐、謀取私利,擾亂營林生產的正常進行,阻礙了林業生態的健康發展。此外,法律法規的缺失也使得人們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力度不夠,營林生產管理及林業生態保護力量薄弱,造成營林生產荒廢、山火頻發等現象,給營林生產及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阻礙。
2.2林業科技及人才相對欠缺
營林生產管理及林業生態保護離不開林業科技及專業技術人才的支持,目前,我國在林業科技及人才投入方面相對欠缺,使得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一方面,營林生產需要科學合理的培育方式,以促進林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林業產業格局,同時,在營林生產中,對幼林的撫育、除蟲、修枝、防災等需要采取相應合理的技術手段,確保營林生產各階段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林業生態保護及營林生產管理都離不開專業的林業人才,只有掌握林業相關專業知識的管理人員,才能真正做好營林生產及林業保護工作,在營林生產管理中運用先進的培育方式,促進林業結構優化調整,提高林業生態的保護效率。
2.3營林生產產業結構不夠豐富
目前,在我國營林生產中,林業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營林生產以伐木取材為主,不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這也是制約我國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關鍵。第一,我國營林生產中,林業種植品種單一的現象較為嚴重,多數地區在營林生產中往往依靠原有林業品種,而不主動優化林業品種配置,提高營林生產種類,不僅降低了營林生產的經濟產能,同時也限制了林業生態的多樣性發展。第二,林業生產中,產品開發能力不足,營林生產多以提供木材為主,但卻不對木材進行深度加工,無法依靠現有資源,進行林業產品的二次開發,不利于營林生產經濟效益的提升。第三,不注重林業生態旅游的發展,營林生產一般遠離城市,環境清幽,適合旅游度假,營林生產如果不能抓住這樣的開發機會,對營林生產經濟創收來說是很大的損失。
2.4林業資源保護宣傳力度不足
現階段,由于缺乏對林業資源保護的宣傳,多數地區民眾的林業資源保護意識不夠,存在侵占林業用地、亂砍亂伐等問題,同時,對營林生產及林業生態保護不夠重視,使得營林生產管理力度不夠,林業生態保護力度不足,林業資源大幅度縮減,影響了營林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由于缺乏全面的宣傳教育,民眾對林業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不夠了解,不利于社會各界對營林生產及林業生態的保護。
3加快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改良產業結構
3.1.1優化樹種結構
林場經營需要有效考量地質、氣候、土壤、生態環境等因素,在各類條件逐漸變好的同時,適當引進其他珍稀樹種,改變樹種結構,通過跡地更新造林、荒山荒地工程造林、林冠下造林等方式,改變樹種組成和林齡結構,最終實現復層、異齡、混交的健康林分。
3.1.2加強產品研發營林生產一方面保障環境生態效應,另一方面為產業服務,需要進行市場調研,從整體上把控營林質量和市場所需,正確升級并研發林木產品,透過強化林產品加工與附加值,加速提升林業生產經濟效益。
3.2確保林木質量
若想實現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確保林木質量,一旦缺乏這一基礎,營林生產方式就不能改進,高消耗、低收入的營林生產就會打破林業生態。針對這種狀況,確保林木質量極為必要,應加強造林設計,在規劃中融合當地實情,不可依照統一設計造林,要確保設計與實際情況相符。
3.3保護林業生態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
要完善營林生產的生態系統,探究林木間的相互作用,提高林木的存活率。要不斷提升營林生產人員的素質,確保營林生產工作的效率與水平,確保營林生產林木的良性發展。有效轉變營林生產經濟發展形勢,轉變傳統粗放型經營方式,有效提高林木資源利用率,減少林木砍伐量,提升經濟效益,為經濟結構調整貢獻力量,確保營林生產達到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的要求,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動能。
3.4利用林業資源發展旅游
林業資源作為珍貴的生態資源,尤其是在森林覆蓋面積急降的狀態下,林業資源更為珍貴。在利用林業資源時,應打開思路,如:可將林業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讓人們在大自然中放松自己,體會山林的美感,將林業資源變成旅游資源,打造更高的經濟價值。利用林業資源開發旅游事業,同時推廣宣傳生態知識,加強林業生態保護。在尋求林業資源開發渠道時,不僅有樹木生產加工、生態旅游等形式,各地區還可拓展思路,融合當地樹種與地域特點,更加科學地利用資源。
4結語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化,林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我國對林木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營林生產得以飛速發展,但是林業資源卻逐漸減少,林業生態水平也大幅降低,應調整好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的關系,促進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鵬源.林業采伐作業的環境保護技術及對策探討[J].山西農經,2018,(06):103-104.
[2]林智全.林業采伐作業的環境保護技術及對策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8,(14):90-91.
[3]鳳艷琴.試論森林采伐作業的環境影響及其保護對策[J].中國林業產業,2018,(01):82.
[4]黃榮燦.森林采伐作業的環境影響及其保護對策分析[J].廣東科技,2018,(20):159-132.
[5]惠金祥.對森林采伐作業的環境保護技術探討[J].科技致富向導,2018,(08):351.
作者:張潤濤 單位:訥河市富源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