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論文 » 正文

      植物保護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1-09  
            植物保護學作為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以植物病、蟲、草、鼠害為研究對象,對它們的發生原因、發生特點、發展變化規律、相互作用機制及防治策略與技術進行研究[1]。學習本門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植物保護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熟悉各類有害生物的形態特征和發生規律,通過講授、實驗和教學實習三個緊密聯系的環節,了解植物病蟲害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術,掌握各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治技術,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是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高素質復合應用型人才的一門重要課程。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知識與專業其它課程有機融合后,對學生就業創業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但是,多年來教學發現,植物保護學課程理論與實踐聯系不緊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普遍不足,課程內容陳舊,缺乏最新的科研成果。針對這些問題,課程組在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旨在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綜合實踐能力強的畢業生,滿足用人單位對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1.優化教學內容,構建高效的課程知識體系

            由于植物保護學授課對象為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該專業學生缺乏沒病理學、昆蟲學等基礎知識和理論,而課程理論課時僅有45個學時,在有限的學時里根本無法將每個知識點詳細講解。因此,課程組緊扣重點,在不影響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優化精簡了教學內容,刪減了部分與專業培養方向不太符合的內容,比如將昆蟲形態學內容盡量簡化,刪除了關于熱帶作物及果樹病蟲害的內容。另外,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將教學內容分為幾個模塊[2],每個模塊內容既可以單獨學習,又有一定的關聯,從而構建起高效的課程知識體系。通過以上實踐,使學生對植物保護學重點內容有了更好的掌握,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2.改革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由于本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于植保專業,學生在課堂外學習本課程的時間比較少,因此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就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一環[3]。課程組根據實際情況,每節課上課前,留出5-10分鐘時間要求學生認真預習本節課內容,對不太容易理解的知識點進行標注,然后老師進行重點講解。課堂講授注重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多提問,增加討論時間,讓每個同學都參與課堂教學[4]。如講授昆蟲綱的特征時,先讓學生說一下自己所知道的昆蟲,許多學生根據自己的印象說出了蟬、蛐蛐、蜘蛛、蝎子等,這時告訴他們只有蟬和蛐蛐是昆蟲,接著讓學生們自己討論它們之間的區別,然后提出問題“什么是昆蟲”、“昆蟲的特征是什么”,最后進行講解。通過這種互動式教學,既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樂趣,加深了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印象,又提高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3.更新實驗內容,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以往的實驗內容,與本地農業病蟲害聯系較少。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專門安排了本地經常發生的病蟲害實驗內容。在觀察植物病蟲害癥狀時,課堂講解比較抽象,學生通常無法獲得直觀的印象,因此安排學生去野外實地觀察癥狀、采集制作標本,這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本地經常發生的梨膠銹病,癥狀比較復雜,孢子類型比較多,葉片正面和背面癥狀不同,課堂講授學生不太容易理解。把學生帶到野外,現場講授癥狀并讓學生親自觀察,同時了解其轉主寄生的習性,這樣把專業性和趣味性相結合,大大激發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

            4.課程增加最新研究成果,開闊學生眼界

            教學過程中,增加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每年都要發布《植物保護學學科發展報告》,課題組會第一時間下載,然后把與課程相關的部分增加到授課內容中。在講授昆蟲觸角結構和類型時,課題組就把一些昆蟲觸角的電鏡照片引入課堂進行了詳細講解,這樣既使學生了解了觸角的結構和感器的種類,而且對電鏡技術有了初步的了解,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大開闊了學生眼界。總之,本課程組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更新實驗內容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植物保護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增強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但在教學過程中仍然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如缺乏符合本地實際的實驗實習教材等,今后應繼續努力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進一步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韓召軍.植物保護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張世澤,劉同先,花蕾.教學創新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在植物保護學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3,(9):317-318.

            [3]紀春艷,凌冰,潘汝謙,徐大高,饒雪琴.植物保護學教學優化與實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7,19(1):84-87.

            [4]李如飛.淺談PBL教學模式在植物保護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6(27):190-191.

            作者:劉永華 閻雄飛 賀英 
       
       
      [ 論文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論文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