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是城市開發中的重要資源,在提高城市環境質量、豐富城市景觀、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近年來,城市濱水景觀的獨特地位正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世界各地掀起了濱水景觀設計開發與再開發的運動。
(轉自: 園林學習網 作者:單小眉,徐曉魯 )
關鍵詞:濱水城市;城市生態環境;濱水綠帶;生態化設計
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在整個景觀學各類設計中無疑是最綜合、最復雜,也是最富有挑戰性的一類,因為它涉及的內容廣泛,包括陸地景觀規劃設計和水環境規劃設計,還有水陸交接地帶和瀕河、瀕湖濕地規劃等,這樣與景觀學中“景觀場地規劃”、“生態景觀學”關系非常密切,而這兩門學問正是現代景觀學內容中的核心內容。
同時,濱水景觀設計是城市規劃的進一步深化,濱水區是一個城市非常珍貴的資源,因為“濱(沿)水地帶”對于人類有著一種內在的、與生俱來的持久吸引力,例如:中國有水有湖的城市——杭州、昆明、蕪湖、武漢等;有海的城市——青島、威海、三亞、日照等都成了中國居民最向往的旅游和生活的城市之一。它給人們提供了遠離擁擠的壓力鍋式的城市生活的機會,也給人們帶來了在城市生活中獲得呼吸清新空氣的機會。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現象,并受到越來越多的城市和人們的關注。
借鑒總結國內外濱水景觀設計的理論和實踐,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開放空間與濱水景觀的聯系
城市濱水區多呈現出沿河流、海(湖)岸走向的帶狀空間布局。在進行規劃設計時,應將這一地區作為整體全面考慮,通過林蔭步行道、自行車道、植被及景觀小品等將濱水景觀聯系起來,保持水體岸線的連續性,在適當的地點進行節點的重點處理,放大成廣場、公園,在重點地段設置城市地標或環境小品。將這些點線面結合,使綠帶向城市擴散、滲透,與其他城市綠地元素構成完整的系統。而且也可以將郊外自然空氣和涼風引入市區,改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
公園綠地、林蔭大道、步道及車行道等皆可構成水濱通往城市內部的聯系通道。同時在這條景觀帶上可以結合布置城市空間系統綠地、公園、營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態環境。
二、濱水景觀的空間環境
1、濱水景觀空間環境中濱水區域沿岸建筑的形式及風格對整個水域空間形態有很大影響。
濱水景觀是向公共開放的界面,臨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損壞城市景觀輪廓線,并保持視覺上的通透性。在濱水區域適當降低建筑密度,注意建筑與周圍環境的結合,并在沿岸布置適當觀景場所,產生最佳景點,保證在觀景點附近,能夠形成較為優美、統一的建筑輪廓線,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
2、建筑造型及風格也是影響濱水景觀的重要因素。
濱水景觀作為一個較為開敞的空間,沿岸建筑就是對這一空間進行限定的界面。當觀者在較遠的距離觀看時,城市輪廓線往往成為最外層的公共輪廓線,時剪影式的,缺乏層次的;而當視距達到一定范圍內,建筑輪廓的層次性便顯得極為重要;在近一些視點往往使觀者對建筑物的細部甚至廣告、標識和環境小品都一覽無余,城市景觀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輪廓線。具體到單體建筑的設計上,要與周圍建筑有所統一,如相同高度上的挑沿,線腳等。
三、濱水景觀沿線綠帶的設計
濱水區域空氣清新,視野開闊,視線清晰度高。一條濱水綠帶僅僅一條線不會給城市帶來全面的美化,通向濱水地帶的“通道”,應向濱水地帶延伸,在濱水區域沿線形成一條連續的公共綠化地帶,并強調場所的公共性、功能內容的多樣性、水體的可接近性及濱水景觀的生態化設計,創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滯留的休憩場所。
1、場所的公共性
要是這條綠帶真正成為市民喜歡的公共場所,成為全體市民的公共財富。必須防止各種圈地現象,使市民不能進入,妨礙公共活動的自由性、連續性,對形成優良的城市景觀與觀景公共綠地造成極大障礙。
2、功能的多樣性
濱水區應提供多種形式的功能,如林蔭步道、成片綠茵休憩場地、兒童娛樂區、音樂廣場、游艇碼頭、觀景臺、賞魚區等,結合人們的各種活動組織室內外空間。
在組織濱水區景觀時,要做到點線面線結合。點——在這條線上的重點觀景場所或被觀景對象,如重點建筑、重點環境小品、古樹;線——連續不斷得以林蔭道為主體的貫通脈絡;面——在這條主線的周圍擴展開的較大的活動綠化空間,如中心廣場、公園等。這些市室外空間可與文化性、娛樂性、服務性建筑相配合。
3、水體的可接近性
親水是人的天性。留戀與水天之間,徜徉在余輝之下無疑心曠神怡的大樂事。但很多城市的濱水區往往面臨潮水、洪水的威脅,設有防洪堤、防洪墻等防洪公共設施。這些設施可采用不同高度臨水臺地的做法,如美國芝加哥湖濱湖景觀設計,按淹沒周期,分別設置了無建筑的低臺地,允許臨時建筑的中間臺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臺地三個層次,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
4、環境保護與生態化設計
水的質量是濱水域開發的關鍵,很多城市的濱水區開發都是從河道清污、凈化水質開始的。四川成都的府前河綜合整治工程就是以防洪、治污、綠化、文化、安居、道路網六個子項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目標的融合,形成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由中、美、韓三國的水利、城建、環保、園林和藝術家共同設計建造的活水公園,是一個以水的整治為主體的生態環保公園,受到污染的水從府南河抽取出來,經過公園的人工濕地系統進行自然生態凈化處理,最后變為“達標”的活水回歸河流,不僅豐富了府南河沿岸景觀,而且促進生態環保概念在市民中的普及。
在濱水植被設計方面,應增加植物的多樣性,綠化應多采用自然化設計,植被的搭配應盡量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結構,這樣不僅在改善城市氣候、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為城市提供了多樣性景觀和娛樂場所。另外,增加軟地面和植被覆蓋率,種植高大喬木,以提供遮蔭和減少熱輻射。
四、設計綜合性原則
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對濱水區域的分析不是某單一學科所能解決,也不是某一專業人員所能完全理解并作出合理的決策。城市濱水景觀設計需要多學科合作,包括景觀規劃者、土地和水資源規劃者、景觀建筑師、景觀設計師、生態學家、地理學家等。
此外,在大規模的城市濱水區更新改造和在開發過程中,還應充分尊重地域性特點,與文化內涵、風土人情和傳統的濱水活動相結合,保護和突出歷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為本,讓全社會成員都能共享濱水的樂趣和興趣。由于城市濱水區場所意義內容多樣,我們可以從生活的內容、社會背景、歷史變遷、自然環境等眾多因素中發掘,形成獨具一格的濱水景觀特色。
(轉自: 園林學習網 作者:單小眉,徐曉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