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海綿般良好的彈性,在吐納間,輕松解決城市水資源困境及城市內澇難題——很多專家說,海綿城市建設就像解決人的肺部問題,能讓城市更好地呼吸。
市民在透水材料鋪就的同安東西溪城區段慢行系統工程示范段散步。楊心亮攝
未來數年間,廈門的城市建成區就有望這樣更自由地呼吸。根據廈門市海綿辦剛剛出臺的《廈門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暫行辦法》,4年后,廈門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要求;而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要達標。
事實上,廈門入選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已有一年多時間,近大半年來關于城市內澇的話題已不再成為媒體的熱點,很多局部、小區的內澇點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透水路面、雨水花園、耐透水坪等一批海綿城市設施崛起,部分老舊小區,也在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改造后重新煥發了生機,裝點著美麗廈門的城市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