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政策 » 正文

      北京升級改造部分綠化帶 試點18種植物對付PM2.5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4-04  

        記者昨日從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獲悉,今年,本市將升級改造部分道路綠化帶,選擇滯塵能力更強的18種樹種合理搭配,降低空氣中PM2.5的濃度,通州區京臺路兩側的綠化帶將率先試點栽種。

        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團隊通過對藍靛廠橋南、六郎莊北路、姚家園北路等三處綠化帶進行了歷時兩年多的監測,發現綠地內全年可以消減PM2.5濃度10%至20%。原因是這些地方公共綠地植物配置比較合理。選用了吸附PM2.5能力更強的綠化植物,并加以合理搭配,起到了較好的降塵效果。

        通過改造綠化帶、變換樹種以達到降低PM2.5的方法今年將擴大應用。本市將改造部分道路綠化帶,將其調整為滯塵能力更強的喬木、灌木和草坪,利用生態方法改善空氣質量。

        什么樣的樹種可以削減空氣中PM2.5濃度?經過兩年多數據統計分析,北京市園林科學院與城市建設研究院對60多個樹種進行了研究,目前已經選定了18種吸附PM2.5能力更強,有一定的降塵效果的綠化植物,包括元寶楓、柿樹、國槐、銀杏等喬木;紫葉矮櫻、丁香、胡枝子、木槿等灌木。

        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將與從事景觀園林設計的公司進行合作,建立大面積示范區。據悉,近期將會對通州區京臺路兩側的綠化帶進行升級改造,參照《消減細顆粒物型道路綠地設計導則》的要求,調整并合理搭配樹種。今后將根據改造后的實際效果,結合增彩延綠等綠化工程及一些道路綠化帶改造工程,進行成果推廣。

        釋疑

        綠化植物如何降PM2.5?

        樹木如何吸附PM2.5等污染物?北京市園林科學院高級工程師李新宇介紹說,植物葉片在吸附粉塵方面,有滯留、附著和黏附等三種方式。

        所謂“滯留”,是指植物的枝葉通過對氣流的阻擋,降低風速,從而使空氣中攜帶的顆粒污染物下沉,落到葉片表面。這種方式滯留的顆粒污染物的量與空氣中顆粒污染物的濃度相關,并且在風速增大或者在其他外力作用下,滯留的顆粒污染物容易再次返回到空氣中。但是,降雨也可將顆粒污染物迅速淋洗到地面,起到有效滯塵的作用。

        第二種方式是“附著”。通過植物葉片粗糙表皮與角質層特征,截取和固定空氣中的顆粒污染物。這種方式滯塵的效果比較穩定,不容易被風刮起。在這種情況下,滯塵量的大小取決于葉片毛與蠟質含量的多少。因此,葉片表面越粗糙,附著效果越好。

        還有一種方式是“黏附”。依靠植物葉片表面特殊的分泌物來黏附空氣粉塵。一般認為,黏附滯塵的效果最為穩定,即使降雨或一般沖洗,也不能完全去除葉片滯塵顆粒物。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