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三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京津冀國土面積約占全國2%,人口占全國的7.98%,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10.9%。作為我國人與自然關系最為緊張、資源環境超載矛盾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京津冀協同發展,首先要破解生態環境這個“短板”,以綠色引領,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先行先試,在生態一體化上率先取得突破。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動近一年來,京津冀在生態一體化方面取得一些可喜成績,探索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未來深入推進生態一體化建設,應以共建共享為驅動力,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態服務,讓人民共享更多的綠色福利,建設美麗京津冀。
首先,京津冀率先落實“四統一”的協同治理機制。京津冀三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巨大,同時,三地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也不完善,仍然存在各自為政、部門分割的問題,尚未真正建立行之有效的京津冀生態一體化的協同治理的機制。京津冀三地要跳出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用整體的、聯系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堅持一張圖(統一規劃)、一條線(生態紅線)和一本賬(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目前,現在京津冀地區環保標準不完全一致,如,河北省鋼鐵生產是嚴于國家標準的,尤其是對特別排放限值的要求,河北省的石家莊、保定、廊坊、唐山都實行國家特別排放標準,但有些地區并非如此。由于標準高低不一樣,對區域的企業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如果沒有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管、統一執法,就不可能真正實現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聯防聯控,生態環境治理也就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APEC藍”經驗表明,應把以前只有在重大活動期間才實行的跨區域聯合執法、交叉執法逐漸常態化和規范化。因此,當前,京津冀三地迫切需要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管、統一執法的“四統一”要求,促進生態一體化步伐。需要建立健全京津冀三地生態一體化聯盟機制機構,生態環境治理防治聯防聯控,完善區域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和信息共享機制,共同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建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要統一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統一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統一劃定生態紅線,明確生態環境布局,配套產業政策和生態補償政策等。
其次,健全完善多元、公平的生態補償制度。長期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處于“貧困地區負擔、富裕地區受益;上游地區負擔、下游地區受益”的不合理局面,缺乏必要的、公平公正的生態補償措施,特別是在京津冀地區也不例外,由此,也進一步加劇了消除環京津“貧困帶”32個貧困縣的困難。如,河北通過“稻改旱”、生態水源保護林等項目,每年河北向京津地區輸送了大量優質水資源,如官廳水庫96%的水源和密云水庫46%的水源來自張家口,雖然北京和河北建立了橫向的生態補償機制,但是總體上來說生態補償還是嚴重偏低。30多年前,“引灤入津”讓天津人民結束了喝苦咸水的歷史,但是,目前在“引灤入津”工程的起點潘家口水庫,留守在庫區的幾萬漁民生活仍然極度貧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河北承德擔負著京津冀水源涵養功的戰略使命定位,為維護京津地區生態安全付出很多犧牲很多,可是目前承德還有多個環北京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因此,北京、天津要加大對河北的生態補償力度,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生態補償的形式,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起來,可比照和借鑒援藏、援疆的一些成功經驗和做法,不僅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進行必要的輸血,而且更要形成造血機能,要將國家重大生態項目和新興產業項目向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傾斜,鼓勵發展旅游、教育、健康、大數據、云計算等綠色產業。
第三,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創建行動。京津冀生態一體化,要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抓手,一要協同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要協同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減少單位產出物質消耗。京津冀協同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開展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三要協同實施自然資本保值增值行動,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濕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系統,建立權責明確的自然資源產權體系,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等。四要協同創建生態文明社會風尚。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浪費,制止奢靡之風;在生產、流通、倉儲、消費各環節落實全面節約,反對過度消費行動,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