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綠色城市典范的成都責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9-18  

        作為四川首位城市、長江上游城市、正在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的綠色發展牽一發而動全身:進得迅疾,就推動全局;稍微停滯,就拖泥帶水。同時,諸多身份的疊加,也注定成都的綠色發展有著全局意義的引領、示范作用。那么,成都何為?成都的回答是,走一條包容性綠色發展之路:

        統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統一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抓手,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健全綠色制度體系,不斷推進特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助力建設美麗四川。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如泥”。今天的成都無論如何現代、如何國際,如此迷人的成都景致、如此詩意的成都棲居,總是在成都人內心揮之不去,思之、念之、盼之。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作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重大決定,回應了全城人民的“宜居”關切。如果把成都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的發展比作一幅宏偉藍圖,那么,“綠色”作為其底色,是最濃重、最鮮亮、最醒目的“一抹”。

        事實上,“五大發展理念”之下,要不要綠色發展早已不是一個問題。然而,如何實現綠色發展,則是一個問題。

        必須看到,綠色發展并非等同于單純的生態化或者環保。要讓市民活得幸福、活得有尊嚴,不發展絕對不行。那么,當以怎樣的理念、原則、方法以及路徑選擇,去求得綠色發展的社會最大公約數、去提升市民對綠色發展的獲得感,這才是成都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而且,作為四川首位城市、長江上游城市、正在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的綠色發展牽一發而動全身:進得迅疾,就推動全局;稍微停滯,就拖泥帶水。同時,諸多身份的疊加,也注定成都的綠色發展有著全局意義的引領、示范作用。

        那么,成都何為?對此,市民關切,外界矚目。

        成都的回答是,走一條包容性綠色發展之路:統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統一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抓手,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健全綠色制度體系,不斷推進特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助力建設美麗四川。

        這樣的路徑選擇,既體現了成都的資源稟賦,又彰顯成都文化特色;既顧全成都的承載能力,又拓展成都未來發展空間;既突出成都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又著眼國家戰略布局。

        關鍵之要津,就在“統籌”二字。統籌,亦即通盤籌劃。有詩云“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如果對這首流傳千年的愛情詩篇進行另類解讀,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時空距離,人與人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總是有著無窮無盡的各種聯系、各種交織,如處一江水中。那么,要順利從江頭到達江尾,就必須統籌航道的湍急或平緩。

        我們看到,在成都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的路徑選擇中,“統籌”成為重大原則。從“雙核共興,一城多市”,到“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從構建“六河、百渠、十湖、八濕地”水網體系,推行小街區規制,到以軌道交通為引領構建綠色交通格局;從構建新型政企政民關系,建設寬帶成都、平安成都,到從立法的高度推動“綠色”成為全社會的一種觀念、意識和價值取向。成都在尊重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基礎上,突出了對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以及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的統籌謀劃、統籌部署、統籌推進。

        這樣的“統籌”之下,綠色發展不僅成為成都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也成為一種嶄新理念、一次深刻變革、一場實際行動,還正在形成一套完整制度,融入成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方方面面。這樣的“統籌”之下,“美麗中國典范城市”一步步從抽象的概念落地生根為具象的實踐形態,呼之欲出。這,就是“一個尊重、五個統籌”的成都實踐,就是美麗中國建設的成都表達,就是中國綠色發展的成都特色之路。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