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起,建設海綿城市就成為國家行動,負擔起保護水資源和防止洪澇的兩大任務。到2015年,全國有數百個城市已經行動起來,但是,隨著海綿城市工作的推進,一些問題逐漸顯露,特別是2016年春夏數十年不遇的大暴雨遍布南方,許多試點城市沒有經受住考驗。
城市雨洪管理與雨水資源利用的思想進入中國后,沿海地區率先開始了實踐行動。2003年,在《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交流》一書中,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北京大學景觀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提出“河流兩側的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之豐儉,緩解旱澇災害。”這是國內城建領域第一次出現海綿概念。2014年起,建設海綿城市成為國家行動,負擔起保護水資源和防止洪澇的兩大任務。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啟動了全國試點城市工作,住建部編制印發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到2015年,全國有數百個城市已經行動起來。
隨著海綿城市工作的推進,一些問題逐漸顯露,特別是2016年春夏數十年不遇的大暴雨遍布南方,許多試點城市沒有經受住考驗。這使得關于海綿城市的辯論愈演愈烈:
爭論焦點1:城市海綿概念可行嗎?
正方觀點: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反方觀點:海綿沒有承重力,城市不可能建設在海綿體之上,只能說城市的部分用地具有類似海綿的性質,可解決部分雨洪的管理問題。
爭論焦點2:綠地可以用來調節徑流嗎?
正方觀點:綠地系統是城市最大的海綿體,其調蓄功能不但要高于其他用地的要求,還可負擔周邊建設用地海綿城市建設的荷載要求。
反方觀點:中國城市綠地只占建成區面積的三分之一,除非十分干旱,不可能承納全城的徑流調節任務。讓其裝入過多的雨水將影響綠地主要功能的發揮,許多綠地植物的生存會受到嚴重影響乃至泡死,違背“以本地物種為主”的生態樹種選擇基本原則。
爭論焦點3:綠地能否承擔滯洪作用?
正方觀點:(北京)如果所有的綠地都能比地面低20cm,城市綠地就可以承擔起滯洪的作用,那么暴雨積水問題就能基本解決。
反方觀點:城市海綿體工程承納雨水的總量是按照“設計降雨量”給定的,一般只有三、四十毫米,遇到遠超這個標準的特大暴雨或大量的上游洪水時,不可能承擔防治洪澇的重擔。2016年動輒數百毫米暴雨在我國許多城市造成災情就是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