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李孝聰談中國古代的城市空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03  

        現代化的表現之一是城市化,可是,在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我們遇到越來越多的困惑,路越修越寬,可是越來越堵;城市的擴張,幾乎都是攤大餅的圈層式;城市中軸線變成了交通干道……古代社會是如何進行城市規劃的呢?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兼職教授李孝聰先生長期從事城市歷史地理研究,最近新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城市的歷史空間》一書,他認為城市是文化與制度在空間上的一個表現形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應該給予必要的人文關懷。

        我們都知道,北京城的空間設計有著名的中軸線,以體現皇權作為宇宙中樞的至高無上,那么其他的歷史名城,尤其是作為帝都而建的,也有類似的設計原則嗎?

        李孝聰:現在都喜歡找中軸線,找得越早越好。研究城市要做實地考察,還要了解中國歷代王朝的制度。實地考察研究城市的選址,不僅要研究城址的地貌,還要了解城市的形制,怎么開門,街道在哪,這是跟中國歷代王朝不同時期的制度密切相關的。

        最早,先秦時期的城和郭是兩回事,城與市也是兩回事。城是由城墻圍合成有形的東西,市就是市場,市場是為城服務的。像歐洲,城有一個城堡,在一個非常高的很完備的城墻里。不管是王侯還是主教都在里面。為他們服務的人員如工匠等都在外面,從事買賣,稱作市。這兩個合起來是城市(城堡叫castle,德文叫Burg,外面是它的city)。古代中國也是這樣的。比如春秋戰國的時候,趙國的王生活在趙王城里面,齊國臨淄里面也有個王城,這個城一定是在一個比較高的地方。楊寬先生曾經想找出一種方位的規律來,但是因為他不太懂地理,所以完全從制度上研究。我是把制度跟地理條件結合起來。如果這個城市西邊高,那它的王城,像趙都邯鄲,王城一定在西邊。如果換作臨淄,它的南面是魯中山地,南邊高,那么它的王城就在西南隅,它的市在王城的北面坡下,王城有居高臨下的視角。再譬如魯都曲阜,是平地,那么王城就在正中間,中間有座山丘。

        中國自古就是這樣的,最初沒有什么軸線,宮殿在北方的朝向,不是受到宗教的影響。從二里頭到商周時期的城址,最初是以祭祀建筑為主,所以現在發掘的都是大的祭祀的宮殿基址。這些宮殿,考古發掘發現它的門都是朝南開的,背后是不開門的,是坐北朝南的房子,而不是東西向的或者朝其他方向的,更不會門朝北背過來。為什么呢?冬天冷風從北面刮過來,陽光、采光最好的是朝南的。到了東漢以后可能演化為風水觀,所以,最初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順應。祭祀的房子是坐北朝南的,獲得了大量財富的群體,比如奴隸主、酋長或者貴族也好,他們的房子也是坐北朝南的。逐漸演化到王國時期,王宮也會是坐北朝南的。這是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決定了建筑的方位取向,然后升華到上層建筑就是面南而王。這個“面南而王”是根據它的宮殿建筑是坐北朝南的,所以臉是朝南的,就是王。臉朝著北,面北,就是投降。這是一套從人類對環境的適應導致的建筑的形制,再升華到觀念上的禮制(某種程度上是對這種形制做一個意識形態的解釋)。最后,形成了《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的原則。后世的城市建設都含有一個禮制的安排。

        當初的城和郭是兩個東西套疊在一起,古人還有一句話叫:“有先君之廟為都。”就是說在城里有祭祀祖宗的宗廟建筑,就可以做都城。如果僅僅是一個貴族的采邑,沒有先君之廟,那么這就是邑。都邑現在是一個名詞。都,就是現在所說的首都,必須有先君之廟。邑再大而沒有祭祀先君之廟也不能稱為都。“先君之廟”就是現在北京的太廟,祭祀祖先的宮殿建筑。古代王朝都城里的國家祭祀主要有兩個建筑,一個是祭祀君王祖先的處所,即宗廟(太廟);另外,作為一個農業國家,要以土地(社)和農業(稷)為代表建造社稷壇,以作祭祀國家之所。所以,在都城里就形成了必須要有的兩個禮制建筑,一個是祭祀祖先的太廟,一個是代表國家的社稷壇。這跟儒家經典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中國早期都城的宮城和外郭最初是沒有軸線的。發展到了秦的咸陽和西漢的長安,首先建“宮”,咸陽城現在還不能復原出它的地圖,但是漢長安城能復原。漢長安城是先造“長樂宮”、“未央宮”,漢高祖利用了秦咸陽宮的一部分,然后經過了漢文帝、漢景帝,到武帝的時候發現宮殿不安全,才筑城墻圍起來了?,F在很多人講風水,說漢長安城缺個角啊,其實地形就是如此,渭河就是從長安城西南向東北流過去的,不是預先設計的。什么天象六合,都是后來人附會的,最初并沒有設計理念。這樣一種情況下,就很難在漢長安城找到一個統一的中軸線。為什么南邊突出一塊,因為這里是一個高地。這給我們一個什么樣的啟示呢?在周、秦、漢的時候,都城中軸線的意識還沒有形成,一直到東漢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形成這個意識。東漢都城洛陽是兩宮制。南邊的宮殿是為上朝的朝殿,北面的宮殿是皇帝生活的寢殿,也就是外朝和內宮,內外有別。哪有什么軸線?也就是說,在兩宮制的都城形制中,中軸線還沒有出現。一直到曹魏鄴城的時候,把南北兩宮變成了東西并列的兩組宮殿群,中間一組是外朝的宮殿,東邊一組是內朝殿和后宮。這時候產生了兩條南北建筑軸線,中軸線的雛形開始有了,而且職能建筑按照軸線對稱排列。這個都城建筑形制影響到后世,短暫的西晉,北魏、北齊、北周。北魏的時候利用了東漢洛陽城的宮殿,廢了南宮,保留北宮,變成一個宮殿。然后,在宮殿南門外形成一條南北直街,兩側配置中央官署。太廟和社稷壇也擺在南端左右兩側。當時這樣一種設計,對后世影響很大。中軸線從北魏洛陽開始,而北魏洛陽是學了三國時候的曹魏鄴城。再后這個設計形制又影響到了東魏、北齊的鄴南城。北齊的時候,鄴城建筑往南面擴大,把宮城放在中間,向南設計一條城市中軸線,沿著中軸線兩側配置中央官署、宗廟和社稷壇。這種設計顯然是參仿北魏都城洛陽的形制。

        真正出現中軸線,有意識地規劃設計是隋煬帝,就是長安。以往的都城因為受到了舊城址的影響,制約了它。當你在一個平地重做的時候,完全是一張白紙,可以按照《周禮》原來有的模式做,可以重新規劃和設計。元大都就是北京,元大都的設計者劉秉忠是在平地上按照《周禮·考工記》的制度和中原長安城的制度,模仿了拿過來的。所以中軸線這件事不能推得太遠,只能上溯到曹魏的鄴城,完成于北魏的洛陽城。

        中軸線的原則是從北魏洛陽開始的,中軸線兩側配置中央官署。這個時候在中原就形成了一些觀念性的東西,不好用風水來解釋,但是它這種觀念是有了。比如說文官配在哪一側,武官配在哪一側,然后怎么安置。一方面是有了這個觀念,一方面是適應了上朝時候的需要。譬如北京上朝的時候從哪個門進去都是有安排的,不可能天天走天安門,平時是從東華門進去。明代可以說左文右武,這種概念性的文化的形態已經出現了,但是它一開始是從制度開始的。然后把太廟和社稷壇放在軸線的兩側,東面是祖廟,西面是社稷壇。一直到明代永樂帝再改造的時候挪到了天安門、午門的東西兩側,就是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這就是中軸線的起源和發展。

        中軸線不是一條主要的交通線,它是代表坐北朝南、面南而王的理念。長安城北面的終點是太極殿。它背后不開門的,北門(玄武門)后面都是御林軍在守候,這也是跟北魏洛陽學來設計的。然后是元代,它們的營帳都在后面、北面,那條軸線越長,越顯示都城的博大和至高無上。然后對稱地配置中央官署。這是中庸的想法,因為沒有軸線城市不穩。看外國城市,巴黎也有軸線,巴黎的軸線就是盧浮宮沿著塞納河的那條軸。沒有軸線的城市是不穩定的,像羅馬是七個丘。還要看重要的王室生活的地方,比如法國凡爾賽、奧地利美泉宮,都是在高高的山上的一座大宮殿,從上往下,是按照幾何設計的噴泉、大道、花圃。這個軸線是很典型的,和中國的不一樣,它不是南北朝向的,它將就這個山,這個山是東南向的,那么軸線就是從西北向東南的一條線。但是,這個軸線是文化的象征,是文化和制度表現在空間上的一個形態。這個制度給我們城市奠定了一個T字形傳統形態。一般的城市衙署,前面是一條像長安街一樣的橫街,正對著是一條縱街,這也是一個T字形,城市就很穩定。我用這個方法去找,海南的定安縣或者儋州,可以找到殘存的城墻,我發現了一條直街,一條橫街,交會的地方是儋州鎮政府,古代衙署、今天的政府都在這個地方。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