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界鄉孫家村,不管是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心李樹上,還是山坡上的松林里,都長滿了生著綠葉葉、嫩芽芽的“仙草”。這些年,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去山里砍柴煮飯,山上的松樹林也被人視為荒廢,但通過種植這些“仙草”,這片松林又成為了群眾眼中的“寶貝”。
這些“仙草”,其實就是該縣烏江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用高租金租用群眾的林地在林下種植的國家珍稀瀕危二級保護植物鐵皮石斛,據《本草綱目》記載,其具有清肝明目、益胃生津等功能,是一種名貴中藥材。孫家村樹林茂密、空氣濕度高,特別適宜鐵皮石斛的生長。“你可別小瞧這些樹林,因林子空氣較為潮濕,易長苔蘚,特別是松樹皮,很適合鐵皮石斛的生長。”該公司負責人馮新進說。
2013年,該縣引進浙商馮進到中界鄉孫家村考察,發現該村森林覆蓋好、空氣濕度高,適合鐵皮石斛上樹仿野生栽培,于是成立沿河烏江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農戶入股、企業經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在該村建立鐵皮石斛上樹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租用群眾的果林、混交林、石漠化山地進行仿野生鐵皮石斛栽培,帶動農民發展中藥材增收致富。
村民張素花家共4口人,有一樓一底200平方米的樓房一棟,兩個孩子均已高中畢業,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去年,我出租林地和賣空心李共收入了4萬多元,不僅買了摩托車和三輪車以及冰箱,還存下了一點錢。”張素花笑著說。
目前,該公司租用群眾各類林地1500畝、土地500畝,建有鐵皮石斛馴化大棚100多個,白芨馴化大棚40多個,鐵皮石斛上樹仿野生栽培500畝,林下套種白芨300畝,完成了清錢柳栽種4萬株。“去年,我村群眾實現林地流轉資金收入30多萬元,基地固定就業人員15人,年季節性務工達5000人次,勞務收入120萬元,人均純收入8000元,今年預計人均純收入達到9500元。”該村支書孫本江自信地算起了村民的收入賬。
為加快林下經濟發展,該縣以大力實施“民心黨建”工程為統領,“黨員帶富工程”“農民增收增收工程”為抓手,結合精準扶貧開發工作,發展林下種養殖產業,通過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推廣和信息服務體系,積極下派林業技術骨干深入試點開展科技培訓,使林農掌握科學管理技術,組織群眾在林下養雞、養鴨,拓寬增收渠道,實現林下經濟開發效益的最大化。
譙家鎮桂鮮村,譙正飛在自己150余畝板栗園建林下養雞場,常年養雞3000多只,收入6萬余元。在他的帶動下,該村群眾發展林下養牛、養羊積極性很高。
客田鎮客田村,楊勇在黨委、政府“一對一”的幫扶下,2013年辦理了土地流轉手續,承包村里磨盤塘及周圍的林地建立養殖場,林地養雞,魚塘養鴨和魚,次年又租地300多畝種蔬菜。目前有雞和鴨共2000多只,魚近20000尾。整個基地平均每天雇用勞動力10人,每個勞動力每天的費用為60至80元,一季蔬菜需投入勞動力900余人次,一年種兩季,除去需支付勞務費近15萬元外,還可年收入20余萬元。“以前在外打工至少要一年才回一次,現在掌握了蔬菜種植技術,在家門口打工,收入至少有近2000元,又能照顧家。”在基地里忙著搭架子的田大姐笑著說。
該縣緊扣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推廣林菌、林禽、林藥等多種林下經濟發展套種模式,既解決林下土地資源閑置問題,又增加土地的綜合經濟效益,全面促進群眾持續增收。
目前,該縣已發展林下養殖、種植2000余戶,在黑水鎮汆塘、建權、大山等村建立規模為50畝的林下經濟竹蓀產業種植基地。
推薦閱讀:
云南昆明:扶持壯大觀賞苗木產業取可喜成效
甘肅張掖:山丹花卉生產向產業化方向邁進
河北平泉:發展花卉產業走特色致富路
陜西西安:秦嶺山腳下的“多肉”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