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苗木明星”逐夢田間地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0-3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白海星 王嫣然  
            走進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牛角大圩現代農業示范區的華綠種苗有限公司基地,只見6個共3萬平方米的連棟溫控和玻璃溫室組成的“矩陣”頗為壯觀。基地負責人曹傳取是個“70后”,當年曾作為優秀人才被上海市農委引進,并舉家落戶。見到他時,這位“苗木明星”剛從大棚里檢查種苗質量后回來。憶及創業過往,這位戴著眼鏡的黑瘦漢子有些感慨,“一路走得艱難卻也堅定,情懷、信念、專業是我體會最深的詞”。

            出身農門,曾經的曹傳取最想擺脫的身份就是農民。但沒想到,“逃離”農村10多年后,他走上了“回頭路”。“根在哪,心在哪,我也想通過自己的雙手,為家鄉建設盡一份力。”

            在上海,曹傳取曾親身參與并見證了中國工廠化育苗的興起與成長,并作為其中骨干力量在技術領域取得不小成績。2011年,心系故土的他毅然放棄在城市的安穩生活,當起了職業農民。

            “剛回來時,我在廬陽區大楊鎮找了2000平方米土地,那時設施簡陋,全靠人工,種苗質量很不穩定。”多方輾轉,一年后,曹傳取在包河區牛角大圩重新選址開建標準化基地。

            為節省資金,他吃住在工棚,主動承擔木匠活、瓦工活,做苗床、涂油漆,甚至連冬季加溫用的鍋爐改造工作都由他親手完成。但再省不能省設備,東拼西湊的數百萬元全部投入自動播種流水線、光譜催芽室、水肥一體化等先進的現代化設施上。

            “我雇了幾十個當地村民跟著干,工資比我這個所謂的‘老總’都要高。”曹傳取坦言,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共同過上好日子。

            然而,創業剛有些起色,2016年夏的一場洪災,讓基地化為泡影。“當時幾乎絕望了。”曹傳取紅了眼眶。作為團隊“領頭羊”,他還必須安撫身邊的伙伴。“咬緊牙關堅持,辦法總比困難多,雖然損失嚴重,但大家都肯吃苦,硬是一點點挺過來了。”

            如今,在安徽,華綠公司已成為草花種苗界不可忽視的力量,種苗年生產量近5000萬株,全省80%以上的市場份額被其占據。同時,基地與多所高校合作,打通了產學研鏈條,并與安徽省農科院合作制定多個品種種苗地方標準。曹傳取也獲評“合肥市首屆現代農業創客之星”。

            “國家扶持政策一年比一年好,農業這條路,真是越走越寬。”在曹傳取看來,農村天地廣闊,只要踏實肯干,堅持創新,一定能大有作為。

            “在我眼里,種苗不僅是一棵小苗,更像致富的種子。更多種苗會釋放更大能量,帶動更多村民致富。我希望農民這份職業能給大家帶來自豪感和獲得感。”曹傳取說。

            這位現代農業的逐夢人,在田間地頭,將夢想一寸寸照進了現實。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