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的發展潛力在山,百姓脫貧致富的希望也是靠山,可如何“因山制宜”找準產業,進一步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擺在星宿鄉1345戶貧困人口面前的關鍵課題。
“守土有責,保一方平安,強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這是星宿鄉黨委政府寫在辦公樓墻壁上的宣傳標語,更是對全鄉群眾的鄭重承諾。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既要美生態,又要富錢袋,星宿鄉積極轉變發展思路,探索轉型發展,圍繞“林下”做文章。去年全鄉林下經濟實現產值3000萬元,在這127.47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綠水青山正逐漸轉變成金山銀山。
林下種植 中藥材產業撐起一片天
星宿鄉的森林覆蓋率達60.9%,主要以灌木林為主,其中灌木林占森林總面積的90%左右,全鄉平均海拔在16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2℃,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800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該鄉發展天麻、冬蓀、竹蓀等林下種植提供了優良的自然條件。
“云峰村種植冬蓀500畝、天麻200畝,麻嶺村種植冬蓀100畝,松樹村種植魔芋育種240畝,河山村種植牡丹花100畝……”當談到全鄉林下經濟發展情況時,星宿鄉黨委書記李健如數家珍。
該鄉云峰村王萬軍是全鄉甚至全縣出名的致富能手,2011年,他種植了天麻600畝,全年收入達六七十萬元,他在發展林下經濟的同時也解決了當地60余人的就業問題。
“我們擁有得天獨厚條件的自然條件,只要努力干,踏實干,荒山里我們同樣也能挖出金娃娃。”王萬軍很自信地說。今年,王萬軍預計種植冬蓀400畝。
在王萬軍種植發展致富典型事跡的帶動下,該鄉依托山林資源,種植戶規模從初期的零星幾戶發展到目前的100余戶,種植面積從不足100畝發展到現在上千畝,百姓實現了“靠山吃山”的致富夢。冬蓀產業,只是星宿林下經濟發展的一個代表,天麻、竹蓀等林下產業同樣在星宿大地上風生水起。
林下養殖 “四輪驅動”馬力足
星宿鄉宜于放牧的灌木林、荒山草坡達16萬畝,目前已完成人工種草和草地改良工程5000余畝,豐富的飼草資源和廣闊的地域為牛、羊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舞臺,預計到2016年底將完成30000畝人工種草和草地改良工程。
龍山村大土組35歲的返鄉創業青年汪其龍,正是看中家鄉的林下自然資源,外出打工10年的他,毅然決然地接過父親手中的羊鞭,充分利用當地1000余畝的林下資源干起養羊行業。目前,他的養殖場規模達210余只,年創收達10萬元,汪其龍說,在家發展養殖業,既能照顧孩子、父母,又能利用家鄉資源發展經濟。
65頭牛,320只羊,實現年創收50余萬元,這是云峰村萬祥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家底。萬祥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5戶農戶主要以用牛、羊參股的方式組建成立,成立的初衷正是看中當地4000余畝的放牧場地。
當三輪車“嘟嘟嘟……”的喇叭聲音響起時,漫山遍野的野豬都向三輪車方向蜂擁而來,這是筆者在該鄉漆樹村“大方縣運芬特種野豬養殖場”放養場地看到的情景。目前,該養殖場占地面積1.2萬畝,養殖規模500余頭,年創收60萬元左右,每年為當地解決15余人的就業。
為了讓林下養殖業這列快車勁大力足,林下養羊、林下養牛、林下養野豬和林下養禽正為這列快車裝上“四輪驅動”,使其跑得更快、更穩。
林下旅游 初見勢頭惹人喜
“大空調,年平均氣溫13.6℃,最高氣溫25℃,最適宜休閑避暑。”據有關資料顯示,夏季在樹林或林蔭道下,樹蔭下的氣溫相對路面降低7℃,15畝林地一晝夜的調溫效果相當于500臺空調連續工作20小時。
北寒溝景區自2014年11月份開發以來,充分利用作為油杉河景區腹地的區位優勢,借助崔蘇壩牧場觀光農業示范帶動作用,截止到2015年11月底累計接待游客量約10萬人次。
每到節假日,大方縣城周邊游客絡繹不絕來這里登山戲水、吃農家飯,到氣溫較高的季節,也有不少來自香港、重慶和湖南等地的游客來此避暑。星宿鄉峻嶺村北寒溝農家樂的老板沈嫦娥說,“自從北寒溝景區開發以來,每月能賺4000多元,還能帶動村里的2至3人致富。”
今后,北寒溝將抓住景區入口的峻嶺村作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市級示范點的契機,抓好景區公路沿線農業板塊經濟牡丹花種植工作,將北寒溝景區進一步打造成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的休閑避暑旅游景區,實現“一路花海到峻嶺,八方賓客慕名來”的美麗景象。
推薦閱讀:
甘肅白銀:會寧林下經濟促農增收
河南清風:種植食用菊一棚年收八九萬
甘肅隴南:突出精品苗木花卉基地建設 促農戶增收致富
河北保定:苗木種植富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