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安市馬河鄉新力村村民李秀銀2004年承包了一片荒山,用樟子松嫁接紅松,如今這里的樟子松樹林已郁郁蔥蔥。“再有不到兩年我就可以大量銷售松子了,專家給我的評估,收一年松子抵十年大田呀!”李秀銀對自己的林下產業十分憧憬。
通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發展立體復合的生產經營,牡丹江市林下經濟呈現出“遍地開花、百花齊放”的局面,在去年超百億的基礎上,今年全市林下經濟產值預計將達到110億元。
巧打資源牌林下覓“錢景”
牡丹江市森林覆蓋率62.3%,2013年初,這個市制定了林下經濟發展三年規劃,把壯大林下經濟作為鞏固生態屏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徑,以林菌、林果、林藥、林畜和森林旅游5種類型為主,極力打造“一核兩帶四個基地”的總體布局。
如今,牡丹江市各縣(市)加速林下經濟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產業基地,全域化擴張勢頭明顯,東寧大榛子、林口紅樹莓、海林北藥面積均超過萬畝。海林市堅持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圍繞林菌、林果、林藥、林下養殖四個產業,2015年帶動產業基地45萬畝,四大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70%。東寧縣自2005年開始從遼寧省引種平歐雜種榛,成立了大榛子推廣辦公室,大力推廣大榛子苗木繁育技術,目前,全縣種植大榛子總面積1.2萬畝,建設了3個千畝大榛子示范基地,據測算進入豐產期的大榛子畝產值可達1萬元。
“走,到山林郊外去深呼吸!”作為牡丹江市城市周邊的兩個“綠肺”,牡丹峰、三道關兩個國家森林公園景區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平均都在1萬個到2萬個左右。他們以這兩個森林公園為依托,主打生態休閑和體育運動品牌,一年四季,開展了滑雪、登山、攀巖、游泳、垂釣、劃艇、漂流、觀光、尋訪古跡等多種旅游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接待游人25萬人次,實現林區旅游及相關產業收入近4000萬元。
科技創新釋放林下“生態紅利”
寧安阿媽牧場位于國家級旅游勝地鏡泊湖畔,一頭頭黑豬在寬闊的場地里追逐嬉戲,活力十足。之所以能夠獲準在風景區附近建養殖場,正是因為他們采用了有機墊料發酵床的專利技術,微生物及時分解豬的糞便,解決了傳統養豬產業污染環境的難題。阿媽牧場農業集團董事長符彥君告訴記者,目前,阿媽牧場已形成了“有機肥生產—有機農作物種植—有機飼料加工—有機生豬養殖的生態有機循環農業全產業鏈。阿媽牧場不僅突破了傳統生豬養殖業高風險、高污染,而且使得有機黑豬“身價肉貴”,一些產品每市斤售價百元以上仍十分暢銷。
為了讓林下經濟“流金淌銀”,牡丹江市積極引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并不斷開展科技攻關,實現產品升級換代。“全國黑木耳第一縣”東寧縣發揮作為全國黑木耳分會會長單位的優勢,與全國2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協作關系,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相繼研發出多項先進技術,成為引領國內黑木耳技術研發的“硅谷”,初步形成了春秋、冬耳周年化循環連作的栽培模式。全縣黑木耳產業一項可實現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33萬元,預計占當地農民收入的80%以上。林口縣大力發展紅樹莓產業,紅林果蔬種植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社員”模式運營,按歐盟有機食品技術標準生產和管理,統一技術規程,配套應用程控微噴,為社員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服務,實現了紅樹莓產業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三位一體的產業格局。
“互聯網+”補齊種強銷弱短板
近日,牡丹江舉辦了農業電子商務培訓班,參加培訓的寧安市農民孫守偉感覺受益匪淺:“過去收獲的農產品大部分都在當地進行交易,有時還會受到收購商壓價,村民們的收益打了折。在網上開店先期不用投入資金,回去我馬上辦手續上網開店!”
針對過去“種強銷弱”的短板,牡丹江市邁開了“互聯網+農業”智能模式(物聯網)的步伐,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種的好向賣的好轉變”。年初以來,他們啟動推進了穆棱眾創電子商務平臺、陽明區電子商務平臺、綏陽黑木耳電子商務平臺等一批電商平臺,網上旗艦店、專營店的數量也在加速擴張,高標準示范基地達到了123個。穆棱市引資2億元建立了電子商務創業園,并開通了“大東北干貨交易網”,與阿里巴巴、淘寶、京東、亞馬遜等國內外知名網站建立了合作關系,現已入駐16家店鋪,日均發貨400單,銷售額2萬元。東寧縣以雨潤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為依托,積極推動“互聯網+黑木耳”體系建設,現已形成集綜合服務、產業指導、國內外供求信息發布、產品供銷等多位一體的立體化互聯網體系平臺,實現黑木耳年交易量2億公斤,占全國的三分之二,交易額120多億元。
推薦閱讀:
江西峽江:林下經濟助民富
河南南陽:苗木產業異軍突起
安徽合肥:廬江百花爭艷香滿園
浙江建德:冬閑農婦兼職“花卉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