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沖鋒號。四川省蒼溪縣作為貧困山區,如何立足生態資源稟賦,做好特色文章?
按直徑粗細分揀、捆扎、上車……1月3日一大早,龍山興盛苗木果藥種植場20多個工人就忙著將20000多株獼猴桃苗訂單按客戶要求分門別類。這種場景在龍山場鎮隨處可見。
返鄉創業靠山致富
龍山場鎮董永村,放眼望去,冬陽下層層梯田里,漫著香味的核桃苗望不到邊,其間被套種的桂花樹如同清波中撐起的綠色遮陽傘,偶爾顯現的大石塊默默訴說這片經濟山林變遷史。一群“跑山雞”中,有幾只飽食后圍著主人的寶馬車歡叫。
寶馬車主,53歲的謝君說:“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抓實干方成功!”
上世紀80年代,謝君開始搞苗木生意,卻因信息、交通閉塞虧得一塌糊涂。后來,愛“折騰”的他走出大山,憑著好學和實干,在云南和四川梁山等地先后建起400多畝花卉苗木基地,實現了人生再次轉折。
隨著年歲增長,謝君心結越揪越緊:美化、綠化了他鄉,老家門前那片山還是亂石荒山。我該不該把發展產業的成功經驗、暢通銷售渠道帶回老家,讓老家的山也綠起來,讓老家鄉鄰也過上溫州人一樣經濟活套、家豐物美的生活?
探聽到蒼溪大力實施“回引工程”,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在園區建設、資金、技術服務方面出臺了系列優惠政策。2014年初,謝君加入該縣回鄉創業大軍,回家承包開發家門前片荒山,發展苗木產業。
“自己把進山毛坯路打通后,政府就開始幫忙硬化。同時,縣里還先后給撥付100畝退耕還林項目資金和10萬元種子補助。”有政府“托底”,他干勁更足了: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常常忙到夜半三更,好幾次累得倚著亂石睡著了。
“連軸”轉了半年后,謝君苗木基地基本建成:40000余株桂花樹、10000余株銀杏被移栽進來;當年底,100多萬株核桃苗冒綠芽了;如今,謝君成立的苗木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20多家,年均收入逾300萬元。
合作社免費提供苗木、技術,以保護價格優先收購種植戶產品,優先安排貧困家庭剩余勞動力前來務工。在其帶動下,全村200多戶苗木種植戶逐漸擴大規模。謝君憑借打拼多年形成的可靠銷售網絡,將村里種植的桃、梨、川明參等苗木藥材送到重慶、云南等地“安家落戶”。
這里苗木市場咋這么火?謝君說:“好女不愁嫁嘛!”
“好女”好在哪?通過“公司+ 科技+基地+農戶”“公司+經營合作社+農戶”“基地+企業+市場”等方式成立50多個專業合作社,發展林苗、林型、林蔬、林養,實現“一村一品,一戶一業”, 苗木產業規模化、品牌化;政府借助舉辦苗木交易節招商引資,引進企業及加工廠,苗藥被“吃干榨盡”全變錢;再者,憑著誠信經營,苗木暢銷至全國20多個省市不足為奇。故此地成了西南最大苗木和藥材交易地,常年從事苗木銷售的有6000多人。
“集體的山,集體的地,就是給子孫后代留福。“談到下個十年計劃,老謝說,政府引導大家“多條腿”走路,等苗木市場基本飽和后,會考慮轉型引導大家發展白芍、牡丹、百合等花卉,再開家農家樂,讓山里人共享美麗同時,能靠山吃飯。
致富奔康在家鄉實現
龍山場鎮南陽村原老支書、國超專業合作社監事長陳兵說,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脫貧致富要有方向有目標,群眾跟大戶走、大戶跟產業走、產業跟市場走;要有信心和雄心,靠幫扶,更靠自主、靠技術、靠市場。
如今的南陽村,寬闊的水泥路兩旁,紅綠葉相間的櫻桃苗、淺綠色的川明參、金黃的銀杏順道綿延,漂亮的小洋樓掩映其間,山腳下魚塘波光閃耀,好一幅動感十足的彩色畫!
國超專業合作社成立3年來,已吸納蒼溪、閬中、巴中苗藥種植戶社員2000多戶,僅龍山鎮就有500多戶,苗木上百萬株的社員有20多戶。合作社將蒼溪紅心獼猴桃苗、蒼溪梨“捧”到韓國和越南。
“全村365戶,80%農戶種有苗木,年收入超20萬元的10多戶,超10萬元的40多戶,七八萬元的比比皆是。自己所在組上27戶人家,有19戶人家買了小車!”陳兵驕傲地說。
南陽村之變,在蒼溪縣并非特列。該縣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要求和“統籌城鄉、產村相融、成片推進”思路,促進新村變景點、園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產品變商品。在此基礎上,撬動資金投入,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吸引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增強農村發展驅動力,回引更多山外人回到山里,在自家水土上實現小康夢。
推薦閱讀:
來賓:發展特色產業 促增收美環境
云南永仁生態產業讓荒山變綠洲
武邑縣生態產業構筑農民綠色增收平臺
防城港:金花茶成農民“致富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