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青海大通:林下產業活,鼓起農民“錢袋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1-27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是青海省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縣,也是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最早的地區之一。然而就在幾年前,這里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還遭遇著一個大難題———林牧矛盾突出,林地綠化積極性不高。原因只有一個,林地權屬不清,種樹看不到經濟效益。大通縣向化鄉將軍溝村就是這種情況典型地區。

      2010年,隨著國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將軍溝的面貌卻是一年一個樣。

       近日,記者再次來到將軍溝村。深切感受到村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將軍溝村黨支部書記鄧永良告訴記者:“這兩年,村里的荒山全變綠了。集體林權沒改以前我們種了570多畝青海云杉。以前集體林地權屬不明確,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將軍溝村共申報造林2200多畝,人均林地面積18.8畝。現在權屬明確了,通過勘界把地段也劃出來了,目前,全村林地面積有6700多畝,老百姓植樹造林的積極性提高了,今年又申報了1000畝也落實了。”

      鄧永良說:“根據這項惠民政策,所有林地承包到戶,國家無償提供苗木,最后林地上所有的收益還歸個人所有。這樣的好政策一下子改變了將軍溝人對植樹造林的態度,尤其是2012年,村民首次從植樹造林上獲得了收益。”鄧永良從家中柜子拿出兩本《林權證》,高興的對記者說:“這就是我們的“綠色銀行”,有了它,村民們發家致富的干勁就更足了。2013年,在大通縣林業局的引導下,將軍溝村利用《林權證》向銀行申請集體林權抵押貸款來積極發展林下經濟。

      在發展的過程中,大家是摸著石頭過河。以前是以養殖肉雞為主,沒有很好的利用到林子,也沒有形成自己的養殖特色。經過一年多的大膽嘗試,現在以林下散養為主,養殖的品種為河湟土雞、珍珠雞、松花土雞等,采取的模式是合作社+基地+農戶,全村92戶,有73戶參與到林下養殖中,現在,將軍溝的土雞和土雞蛋供不應求,去年戶均增收達3000多元。

      在村南面的樹林里,一只只顏色鮮艷,漂亮的土雞正在林子里覓食、散步。養殖大戶胡灶姐就是這群雞的主人。她告訴記者,去年家養了2600多只雞,光土雞和雞蛋一共收入3萬多塊錢。

      如今,在將軍溝村茂密的林地里,土雞在林下跑來跑去,大黃、白芍、當歸等中藥材也傍著林子種了起來。將軍溝村村民保護生態的意識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從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以保護生態為前提,分區輪牧,合理制定載畜量,實現了生態保護和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雙贏。

      據省林業廳林改處有關負責人介紹,現在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已經意識到發展林下經濟,要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科學有序的發展。目前,一個良性循環的機制已經建立起來了,在以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科學的發展林下經濟已成為一種趨勢。

      推薦閱讀:

      云南昆明:每年將投千萬元扶持林下經濟發展

      新疆呼圖壁:十二五生態增綠林農增收

      江西上猶:“多舉措”發展林業產業,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河北承德:大力發展經濟林產業 260萬農民受益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