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之道 » 正文

      林下經濟煥發林業致富新活力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1-27  

      黨的十八大提出從2010年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鄉村居民特別是山區農民收入倍增靠什么?進城打工或是耕地?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也就是小康社會能否如期全面建成,關鍵在于目前仍生活并不富裕的山區農民能否如期脫貧致富。據統計,全國林地面積45.6億畝,占國土面積的31.6%,在生態保護的大環境下,生態林不能采伐、天然林不能采伐等,單靠“兩棵樹”致富的傳統發展模式,農民經濟收入大打折扣,而林下經濟產品種類多,見效快,就業廣,有利于將山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高發展林業的“造血”功能,是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山區林區扶貧的切入點。

      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要求各地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科學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新形勢下,林下經濟已成為拉動林業產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成為各級領導重視、社會關注、農民歡迎的熱點話題。

      作為福建山區長大的孩子,筆者深深體會到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從群眾生產實踐中得來,應當通過科學研究,總結經驗后,把科學生產技術系統有效地傳授回群眾中去,整合鄉村林下經濟“小、散、亂”的生產現狀,形成完善的生態科學產業鏈。因此,筆者認為,推動林下經濟發展存在以下方面有待突破。

      首先,加強科技推廣,讓生產力掌握在群眾手中。林下經濟包括林藥、林菌、林菜、林花、林蜂、林苗、林茶、林禽、林畜、林果、林魚、林蛙、林糧、林游等20多種經營模式,僅種植和養殖品種就達90多種,在農村少部分人能以先輩流傳的經驗進行副業生產,極少部分農村走出來的知識分子能從外界通過特定渠道掌握生產技術作為主業生財,但是真正能將林下經濟作為主業經營的農民少之又少,原因在于我國農民大部分處于文化水平不高,與外界接觸學習林下經濟生產技術的機會很少,少部分自學生產且嘗到甜頭的人不愿意分享技術經驗等諸多因素,導致生產技術掌握在較少部分人手中。面對可觀的經濟收入,在農村不少林農對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性很高,但是面對生產成本,生產技術,銷售渠道等多方面未知因素,很多人沒有條件也沒有機會去嘗試。

      要想真正推廣林下經濟促進林農增收,應該形成一整套的技能教學模式,例如通過電視臺或網絡播放生產技術宣傳片,據了解,農村學習新商機的渠道很大部分是通過觀看中央7套《致富經》欄目,各地區各部門不妨結合當地特色研究出適合的致富項目,以類似的方式將致富項目的生產技術以更具實用性的教學方式傳播出去。林業部門多下鄉進行科技推廣,分發生產實用手冊,并組織村委班子,生產積極分子進行培訓。有條件的地區可經常開展相應的培訓,為各鄉鎮培養一批科技特派員,通過逐層教學方式,將生產技術真正傳播到群眾中去。

      其次,示范基地真正發揮帶頭作用。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林業生產方式,目前各地區不乏一些龍頭公司企業或是相關部門成立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但是從群眾中得知真正示范帶動的作用微乎其微,即使得知周邊地區有某類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很多地方林農苦于沒有門路去參觀學習,沒有“熟人”可打聽或是專業的負責人為其傳授生產技術,示范基地要想真正發揮其作用,在注重科研生產的同時,也應該提高宣傳力度,開設綠色通道,讓更多的林農參與進來掌握生產技術。

      再次,將經濟補貼和金融扶持政策真正落實到群眾中去,鼓勵林下經濟的推廣和發展。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林下經濟發展,各地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在這些優越的大環境下,基層工作人員應當認真學習運用,將這些惠農政策通過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服務于林農,發揮基層工作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相應的區可開辟惠民直通窗口,精簡辦事程序,避免林農對辦理手續望而生畏的思想,讓林下經濟財政補助、金融機構貸款等扶持政策更容易落實到符合條件的林農手中,解決林農資金難題,讓幫扶政策真正落實到有需要的林農手中并發揮作用,以促進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

      然后,創新合作經營機制,推動產業規模化。目前,福建省林下經濟總量較大,具有一定規模,但整體上現有林下經濟多屬農戶自發分散模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與試驗性。為解決林改后林農單家獨戶經營難、對接市場難、產品銷售難的問題,鼓勵林農組建多元化、多類型的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培育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把從傳統的零星分散、粗放經營的林下耕作方式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方向轉變;把從林農自發生產向政府主導扶持轉變,達到科學發展林下經濟的目的。

      各地區可多多推廣“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避免粗放經營,低產低效。改變掌握市場信息滯后、產業化鏈條對接滯后、借助電商平臺等現代物流業的市場營銷策略滯后,生產供銷一條龍的發展格局尚未形成等問題,形成專業流通市場和營銷隊伍以提高科技支撐的深度和廣度等。

      最后,相關部門強化科技服務,提升生產水平。各地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發展林下經濟的指導和服務,為經營者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務與技術培訓,幫助其解決產前、產中、產后等方面的問題。要科學探索,延長林下經濟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積極引進、推廣適宜當地的林下種植新品種、新技術;要加強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建設,引導農民通過合作經營,提高發展林下經濟的組織化程度,增強經營林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和林下經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科學引導,形成地區特色產品大品牌意識,形成凝聚力,避免惡性競爭,增強合作經營意識,避免各自為戰,自產自銷等問題。

      林下經濟發展空間巨大,潛力巨大,惠及千家萬戶,是新形勢下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致富的潛力所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林下經濟做強做大。強化科技,合理規劃。落實科研與推廣經費,組織農林專家研究出各地最易發展、最易推廣、最高效益的林下經濟項目,實現項目的技術、空間與市場三者有機結合。實現林下經濟的規模經營,打造品牌,提高效益。鼓勵經營戶在統一區域,同一產品實行統一包裝、統一商標、統一銷售,利用品牌宣傳推廣自己的產品,推進林下經濟由小規模、粗放型向規模化、集約化轉變,提升市場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總而言之,發展林下經濟不失為當下立足保護生態,興林富民,實現林區特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好路徑。

      推薦閱讀:

      廣東東莞:大通關助推海南省東方市成為全國白菊最大出口基地

      陜西咸陽:興平大力發展矮化櫻桃苗木培育

      河南光山:合作社種植名貴花木帶動143戶農民致富

      青海大通:林下產業活,鼓起農民“錢袋子”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