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樹是我國南方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和林漿紙工程建設的首選樹種,為保障我國木材安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由于種種原因,桉樹也遭受了不少非議。
在一些宣傳報道中,桉樹被描述成毒化水源、使土壤板結、破壞生物多樣性的罪魁禍首:鳥兒飛過桉樹林就會掉下來;只要種了桉樹的地方就不長草;池塘邊種了桉樹就看不到一條魚……
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實際情況與上述說法有很大出入。
“有毒樹”、使土壤板結等說法缺乏根據
桉樹原產于澳大利亞,是世界上主要的商品林樹種。120多年前,我國開始引入桉樹。
目前,我國桉樹種植面積為450萬公頃,在世界上排第三位,年產木材3000多萬立方米,總產值達3000多億元,從業人員達100多萬人,已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產業。
“小時候,我常常爬上桉樹去吮吸花蜜,可甜了。”家住廣西柳州市榮軍路的劉先生回憶說,“上世紀70年代末,許多工廠用桉樹葉煮‘防暑湯’給工人喝。這是本地的一道名藥,從來沒聽過有毒一說。”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桉樹種植面積和出材量最大的地區。實際上,桉樹從國外引入廣西已有100多年歷史。在桉樹底下嬉戲、打柴,在桉樹枝上掏鳥窩、采花蜜,給當地不少中老年人留下了美好的兒時回憶。
“澳大利亞的考拉,就是以桉樹葉為主食,沒聽說過有毒。”國家林業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主任謝耀堅表示,“道聽途說,以訛傳訛,這不是科學的態度。”
謝耀堅說,種桉樹會使土壤板結的說法,也缺乏根據。科學種植的話,一棵桉樹底下一年只施放一兩斤活性肥。而且廣西等地的土壤是酸性極強的紅土,怎么會造成土壤板結?
對“桉樹底下不長草”的說法,謝耀堅表示,農民為了防止灌草與桉樹搶肥,勤于除草,才給人這樣的印象。實際上,桉樹樹冠極小,如果密度合適,陽光透過率高,樹底下的灌草能夠正常生長。
記者在廣西多地走訪時發現,農民勤于管護,桉樹林里確實不長草。如果疏于打理,桉樹林里就會“草長鶯飛”。
對于“桉樹是抽水機”的說法,謝耀堅表示無法理解,“桉樹原來生長在澳大利亞的極干旱地區,葉面上還有防止水分蒸發的蠟質層。如果它是‘抽水機’,也就是耗水量大的樹種,早在幾百萬年前就滅絕了!”
種植不當或過度經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南種桉樹,北種楊樹”,這是目前我國主要的商品林樹種布局。
“實事求是地說,一些地方將桉樹種植在30度以上的坡地上,確實會造成水土流失;一些農民種植的桉樹過密,會影響林下其他植物生長;輪伐期過短,也會影響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的發揮。”謝耀堅認為,從環境承載力的角度看,目前我國450萬公頃的桉樹種植面積是可以的,再多就要慎重了,過度經營并不可取。
專家表示,隨著桉樹種植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經營周期不斷縮短和連栽代數增加,桉樹人工林的生態脆弱性進一步凸現,以致引發了一場爭論。其實這是我國人工林經營和管理比較普遍的問題,只不過由于桉樹有著無與倫比的速生性,這一問題表現得更加突出。
既然存在爭議,能否另辟蹊徑,以杉木、馬尾松等本土樹種來替代?
“桉樹具有較強的不可替代性。”謝耀堅表示,首先從用材本身考慮,桉樹樹干通體筆直勻稱,高達30—40米。它不僅是做實木家具的好材料,也是國內膠合板的主要原料,貢獻極大。“桉樹密度高,木質偏紅,是上等料子。有些用戶用桉樹做紙漿原料,簡直是太浪費了。”
桉樹是世界上長得最快的樹木。一棵30厘米高的小苗栽種下去,一天可長3—5厘米,一個月可長1米多高,當年就可以長到8米高,一般5年就可成材。
“東北的落葉松、樟子松需要生長上百年才能成材,遠遠比不上桉樹。”謝耀堅說,目前我國南方種植較多的杉木林,每年每畝的生長量不到1立方米,而桉樹可達2—4立方米。1公頃桉樹林的立木生長量,大致相當于北方的10公頃普通森林,或大致相當于100公頃大興安嶺天然林。
“我國桉樹人工林面積只占全國森林面積的2.2%,卻生產了占全國總產量25%的商品林木材;廣西的桉樹以占全區14%的林地面積,生產出全區70%的木材。投入產出之高,遠遠超過其他樹種。”廣西崇左市林業局局長黃禮勤說。
合理規劃、科學經營才能可持續發展
“這里的農民好奇怪,只要發現有空地,就見縫插針地種桉樹。種得滿山遍野都是,連我們工廠院墻外都種滿了!”廣西來賓市一家民營陶瓷原料加工廠負責人梁先生驚奇地說,“后來打聽到桉樹能賣不少錢,我也買了1000棵樹苗,種在工廠的空地上。估計今后能賣幾十萬元呢。”
在很多農民眼里,桉樹是“搖錢樹”。
“如果種果樹,難得打理;種松樹,十幾年后才見錢。”在廣西高峰國有林場承包林地的農戶潘茂川介紹,他承包50多畝山坡地種桉樹,每年只花很少的時間管護,林下還養了3000多只“走地雞”,一年總收入達到十幾萬元。
不過,桉樹在一些地方也遭到冷遇。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某些地方為了鼓勵農民種甘蔗榨糖,以獲得稅收,出臺政策禁止農民種桉樹。個別地方甚至將種下的桉樹一砍而光。
南寧市邕寧區百濟鎮村民小余,看到種甘蔗有補貼,就種了幾十畝,全心全意打理。但沒想到甘蔗價格一路下跌,低于每噸460元的盈虧點,不賺反賠;他回過頭來想起之前種的100多畝桉樹,但由于沒有余力去除草、施肥,桉樹長得又細又小,幾年都沒有成材。
“其實,目前不少農民種甘蔗賺不到錢,不如讓他們自己選擇,在非耕地上種桉樹收益可能更大。”這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種植桉樹,不僅僅關系到民生問題,也關系到我國的木材安全。自2014年4月起,東北國有林區相繼停止商業性采伐,今后還要將所有的天然林全部保護起來,我國木材生產的重心將轉移到速生豐產林快速發展的華南地區,桉樹作為先鋒性、速生性和多用途樹種,其地位和作用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都不可替代。廣西林科院副院長項東云認為,在國內水土光熱條件較好的廣西、廣東、云南、海南、福建等南方省區,國家儲備林建設穩步推進。因此桉樹產業的戰略地位將變得日益重要。
林業專家表示,應以客觀、理性的態度來看待桉樹,利用和發揮好其長處。桉樹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并非桉樹本身之過,而是人的問題。只要合理規劃、科學經營,完全可以解決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的協調統一,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推薦閱讀:
安徽黃山:徽州區: 農民林下“掘金”2億元
江西全南:推動芳香花木產業發展
山東德州:林業局多舉措促進2016年全市經濟林產業健康發展
林下經濟煥發林業致富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