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在甘肅省“兩會”上,甘肅省省長劉偉平披露,過去五年,甘肅始終堅持綠色發展,以循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為重點,基本完成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任務,建設七大循環經濟基地,并提前完成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等生態工程項目。
甘肅“十二五”造林面積超千萬畝
酒泉發展風電綠色能源的同時發展林果業,張掖建設黑河濕地生態走廊并發展戶外休閑旅游,武威采用“麥草方格+沙生苗木”技術逼停沙漠擴張的腳步,蘭州“鐵腕治污”提升空氣質量,平涼依托崆峒山旅游打造“天下第一養生地”品牌……
記者從甘肅省林業廳獲悉,“十二五”期間,甘肅實施天然林保護二期、三北防護林等工程,完成造林面積1305.3萬畝、森林撫育面積604.5萬畝,新建義務植樹基地2719個,累計義務植樹4.64億株,年均造林面積保存率達到97%以上。
因為自然條件限制,在甘肅很多地區“種一棵樹比養一個娃都難”。每年增加300萬畝植被面積,這是甘肅林業部門立下的“造林軍令狀”。
2015年,甘肅新增特色經濟林果82.5萬畝,全省經濟林果總面積達2103.1萬畝,比“十一五”末增加了21.6%。這一年,甘肅落實林果產業發展扶持資金6900萬元,重點扶持了61個貧困縣(區)和17個優勢縣區級單位開展林果示范基地建設。目前,一批各具特色和優勢的林果主產區已經形成。
為了保護綠化成果,甘肅林業部門嚴格依法護林,全年共查處林政案件2792起,查處率99.93%,形成了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
此外,甘肅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18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1.86%。在1752個行政村實施綜合整治項目,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71個、省級生態鄉鎮397個、生態村462個。
甘肅省林業廳負責人表示,2016年將繼續抓好三北、天保和新一輪退耕還林等國家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協調指導各地開展好造林綠化工作,強化監督管理,提升造林質量。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的實行,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的構建,全社會環境意識和公眾參與度的提高,都為甘肅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了保障。
據政府工作報告,“十二五”期間甘肅完成構建16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實施35個省級以上園區循環化改造,培育循環經濟示范企業110戶。同時,累計淘汰落后產能1327萬噸,減少能源消費量838萬噸,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75%。14個市州政府所在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平均為80%,蘭州市榮獲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今日變革進步獎”。
“十二五”期間,甘肅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國家下達的控制指標,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提前一年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圓滿完成國家下達的黃標車和老舊車淘汰任務。
過去五年,甘肅爭取國家生態建設投資72.5億元,提前完成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項目,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等重大生態工程積極推進,張掖黑河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劉偉平表示,“十三五”時期甘肅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指標內,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12.58%、森林蓄積量達到2.62億立方米以上。
2016年,甘肅將著力推進祁連山生態補償示范區建設,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在甘南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制度,在定西探索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水權交易和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
此外,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推廣蘭州等城市治理大氣污染的成功經驗。加強水源地保護、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治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強化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重點防控區域重金屬污染防控。
推薦閱讀:
海南:改革帶來生態美產業興
科學種植就能綠富雙贏
安徽黃山:徽州區: 農民林下“掘金”2億元
江西全南:推動芳香花木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