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山東省省長郭樹清更是用專門章節匯報了山東生態文明建設在“十二五”取得的成就以及“十三五”的目標。面對省長和全省人民的期待,省政協委員、山東省林業廳廳長劉均剛在“兩會”期間接受中國山東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政協委員,他今年帶來了一份“關于加快山東生態修復”的提案,建議在我省林業行業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潛力。
問題:
荒山造林的政府補貼太少,投資壓力太大
近年來,霧霾成為人們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為了消除霧霾,提高“氣”質,省長郭樹清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三五”期間,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林木綠化率達到27%。對于完成這個任務,劉均剛認為林業部門的壓力還是挺大的。
“目前,全省森林面積為4255.6萬畝,人均森林面積0.4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而全省活立木總蓄積為1.75億立方米,人均林木蓄積1.44立米,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劉均剛告訴記者,在山東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到2020年林業用地只有2200多萬畝。“開展造林的基礎是林地,而造林地沒有保證,勢必影響全省綠化工作開展。”
山東總體上是生態比較脆弱的地區,所以面臨的生態修復任務也很艱巨。據林業部門統計,目前全省還有25度以上坡30萬畝,15度以上坡200萬畝,5度以上坡地還有990萬畝。“坡度為15度以上的200萬畝荒山造林難度很大,多數是裸巖、半裸巖干旱地區。”劉均剛告訴記者,這些地區的造林成本每畝大約在幾千塊錢甚至上萬,而政府補貼僅有300多元/畝,雖然今年可能會提高到500多元/畝,基層普遍反映造林投入不夠。
近年來,各地都在發展濕地旅游項目。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人工濕地在增加,全省自然濕地數量卻呈減少的趨勢。“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顯示,2008—2013年,全省自然濕地面積由168.15萬公頃縮減到104.43萬公頃,減少了63.72萬公頃,減少率高達37.89%。”
辦法: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引入“ppp”模式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潛力
雖然山東目前只有4000萬畝林地,但是這些林地每年會吸收二氧化碳997萬噸,放出氧氣883萬噸,吸附二氧化硫460萬噸,治理“PM2.5”820萬噸。用省林業廳廳長劉均剛的話說,山東的林業對山東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還是蠻大的。“從數據來看,雖然山東的生態面積不大,但是山東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生態貢獻還是蠻大的。”
對于達到“十三五”目標,劉均剛建議政府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省財政應該在確保全省生態建設投入逐年增加基礎上,每年新增5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對各市、縣(市、區)開展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進行補助,積極鼓勵各級政府加大對造林綠化的財政投入。”劉均剛建議,從2016年起,將我省省級以上森林生態公益林的補助標準提高到30元,建立穩定增長機制。“十三五”期間,對退耕還果還林的坡耕地,省財政每畝給予1000元補助,按每人每年補助1萬元的標準,省財政對基層護林員給予補貼。
除了加大財政投入外,劉均剛認為,應該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用到林業建中來。“把營造林和林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優先納入全省ppp項目儲備庫,吸引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資林業建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潛力。”
此外,劉均剛認為,省政府應該科學劃定森林、林地、濕地和物種生態紅線,堅持用途管制、分級保護、保障重點、節約集約原則,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線格局。建立健全林地和濕地生態修復、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生態資源贖買等制度,提高占用征收林地濕地成本,實行最嚴格的林地濕地資源管理制度,推進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
推薦閱讀:
四川綿陽:三臺縣林業局打造核桃產業推動林業經濟
河北石家莊:精品花卉多姿 醉人芬芳撲面
遼寧撫順:為林下經濟插上騰飛翅膀
遼寧本溪:“千萬畝經濟林”工程拓寬林農致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