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記者在長汀縣河田鎮劉源村的一片竹林下看到,斑駁的竹影下,一只只散養的雞競相啄食、相互嬉斗。看著撲騰跳躍的雞群,養殖戶老劉的臉上寫滿了喜悅。
記者從市林業局獲悉,2015年,龍巖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803.45萬畝,實現產值121.23億元,比增19.3%。
不砍樹也能致富,我市正積極引導農民在樹下找“錢”途。
實現“綠”“利”雙贏
龍巖地處汀江、九龍江、閩江三江源頭,山多林多是龍巖發展林下經濟的一大優勢、一大潛力、一大支撐。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林下經濟發展工作,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為主要類型的林下經營之路。
2015年,龍巖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803.45萬畝,實現產值121.23億元,比增19.3%。其中,林下種植經營面積207.21萬畝,產值15.32億元;林下養殖經營面積95.34萬畝,產值15.01億元;林下產品采集加工經營面積433.45萬畝,產值42.01億元;森林景觀利用經營面積67.45萬畝,產值48.89億元。林農戶數12.8萬戶,合作社(協會)632個。
此外,武平、連城被評為全國林下經濟示范縣。林下經濟逐步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興林富民的新領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綠”“利”雙贏、“上”“下”互促的效應正逐步顯現。
發展模式豐富多樣
如何讓豐富的森林資源下“金蛋”,使農民不砍樹也能致富?為此,我市積極嘗試,逐漸摸索出了一系列的林下經營之路。
林藥模式,主要在林下種植鐵皮石斛、金線蓮、巴戟天、草珊瑚、金花茶、喜樹、野山薯、姜黃、黃花菜、百合、絞股藍等。連城縣規劃實施萬畝鐵皮石斛、萬頭梅花鹿、萬畝藍莓“三個一萬”工程,助推林下經濟產業化發展。其中全縣計劃到2020年林下種植鐵皮石斛1萬畝,引進多家規模以上鐵皮石斛加工企業。
林菌模式,種植香菇、紅菇、木耳、竹蓀、靈芝等菌類,已經成為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模式和林農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特別是新羅、長汀、漳平鼓勵林農發展林下種植竹蓀和靈芝,已達一定規模。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依托闊葉樹林,并采用保育措施,紅菇產量逐年提升。上杭茶地鄉翁基村和白砂鎮嶺背村山林密布,盛產紅菇,個別農戶僅紅菇收入可達萬元以上,紅菇保育成了農民致富的捷徑。
林旅模式,加快發展森林旅游。龍巖境內山清水秀,森林旅游資源豐富,類型眾多。以漳平天臺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依托成功開發水上茶鄉九鵬溪旅游之后,龍巖森林生態旅游逐步發展,相繼涌現武平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巖國家森林公園江山風景區、上杭西普陀和福建汀州森林公園森林生態旅游開發。
此外,林下養蜂、林下散養家禽、林下馴養野生動物等多種模式也在逐步發展中,有的已達到一定規模。

- 下一篇:四川宜賓:鮮花銷得好村民增收多
- 上一篇:2015“園冶杯”專業獎終審會圓滿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