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山村是福建省霞浦縣城郊一個普通的山區小村,近年來,因為發展林下經濟,這個小山村逐漸富裕起來。
涌山村土地面積6957畝,其中林地面積達5094畝,林木資源成為小山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通過集體林改,涌山村明晰集體林產權面積5086畝,發放林權證83本,林權證發證率達100%。村民林信弟還記得當時自己領到林權證時的喜悅:“終于有了自己的山,我一定要管好山、造好林,讓自己富起來。”
林農成為了山林的主人,投入林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提高。“發展林下經濟,實現富裕夢想”成為涌山村村民共同的追求。尋優勢、找項目、謀發展,各家各戶大顯神通,涌山村的林下經濟項目一時間遍地開花。
但是,這種單打獨斗也很快顯露出它的短板。因為村民的單家獨戶經營無法形成發展規模,林產品產量和銷路也就成為“老大難”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林志強將村民散兵游勇式的“小作坊”整合為集中連片的“大車間”,帶頭成立了強林林業專業合作社,發展林下經濟。截至2015年,合作社吸納農戶50戶,注冊資金達300萬元。
組團發展很快顯示出優勢。
合作社充分利用楊梅嶺國有林場的森林資源和技術力量優勢,在柳杉林下建立110畝鐵皮石斛、80畝三七中藥材示范基地,實現年產值1000余萬元。合作社還與梅嶺國有林場聯合開發以“鳥瞰三都灣、休閑林蔭下”為主題的森林旅游項目,成為霞浦縣林下經濟發展的標桿。森林旅游項目為村集體每年增加10萬元-15萬元收入,走出了一條“不砍一棵樹一樣能致富”的新路,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目前,合作社共造林1187畝,其中經濟林面積63畝,林下經濟面積216畝,帶動周邊區域300余名農民就業,直接或間接為農戶增收265萬元。“如今大家的心里有底了,干勁自然就更足了。下一步,我們還想依托村莊依山傍水的自然優勢,將生態旅游做大做強。”合作社社員林少華躊躇滿志地說。
隨著涌山村村民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合作社計劃再投入資金300余萬元發展林下種植,擴大鐵皮石斛、三葉青、三七的種植面積;投入資金180余萬元,開發鄉村森林旅游項目。霞浦縣委、縣政府也陸續出臺信貸和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支持林下經濟發展,重點扶持建立林禽、林畜、林藥、林竹、林蜂等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組團的方式開辟新市場,打造農村“一村一品”經濟。
推薦閱讀:
山東鄒城:做強林下經濟發展現代農業 帶動群眾增收
江蘇沭陽:多措并舉促進花木產業提檔升級
山東文登:推動創新突破 打造黑松產業
福建清流:兩岸茶農抱團耕作 苗木產業激活了農業經濟